“雁归”创业在中国渐成风气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5-28 11:15
原标题:“雁归”创业在中国渐成风气
中新社河北张北5月28日电 题:“雁归”创业在中国渐成风气
中新社记者 陈溯
历经两度返乡,今年42岁的薛峰终于在老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阿不太沟村创业成功、安定下来,与家人相聚相守在一起。
薛峰18岁那年,因为家乡贫穷落后,难以找到活计,便与村里其他青年一样走出农村进城打工,在北京一干就是20多年。
“那时候村里太穷,全是土路、土坯房,种地靠天吃饭,回报很少。”薛峰说,到北京后,他一直当司机,过着收入并不丰厚的“北漂”生活。
城市的生活虽然便利,但房租贵、消费高、子女入学难等无形的壁垒使农村人薛峰始终感到难以融入,对家人的思念也让他更想回家。2000年,薛峰第一次返乡,但那时的家乡依然贫穷,回家就意味着要与很多人一样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薛峰的第一次返乡宣告失败,回到北京继续打工。
四年前,薛峰回家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机遇,这一机遇来自一群同样对阿不太沟村怀着深厚故土情的人们。
当时,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村扶贫,张北县政府试图发动社会力量,将在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城市发展较好的张北人凝聚起来,共同建设家乡。在石家庄听到消息的绿莜盛景集团董事长王志军率先回到家乡,借助阿不太沟村位于草原天路景区的区位优势做起了旅游开发,成为“返乡创业”的一份子。
“从那时候起,我们村的路平整了,老化的电线也换上了新的。”薛峰说,听闻家乡的变化和要搞旅游的消息后,他第二次踏上归途,“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老家,在北京打工不能时常见到,很想念她们。”
回家以后,薛峰借助家乡渐成规模的旅游业自主创业,在景区内开了一间超市和一个烧烤摊,每年能获得七八万元(人民币,下同)的纯收入,远远超过在北京一年三四万元的收入。薛峰还有了更多精力照看孩子,将她们从乡镇转到县里的学校读书,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致富的同时又能与家人团聚,薛峰觉得“现在的日子很幸福”。
像薛峰一样,近几年来,阿不太沟村已经吸引了二三十个年轻人返乡,有在景区里打工的,也有在景点周边做特产销售、烧烤摊等小生意的,而且,这一返乡的趋势还在延续。
蓬勃发展的旅游在吸引“城归族”的同时,也让曾经破败不堪的阿不太沟村走出贫困。阿不太沟村所在的战海乡党委书记米继东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在国家大力推动扶贫工作的背景下,战海乡开始引进企业,通过支持旅游产业带动扶贫,也就是在那时,怀着乡土情结的王志军回到阿不太沟村发展旅游业。经过四年的发展,全村曾经有60%贫困户,到今天只剩下20%,“预计今年年底阿不太沟村将实现全面脱贫”。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怀着乡情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还有很多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主等回到故土乡村创业创新,“雁归”在中国渐成风气。
对此,中国官方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比如在用地方面,返乡创业人员可以采取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创业,乡村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此外,对于返乡创业创新,中国还有各项财政和金融贷款的支持。绿莜盛景集团在家乡发展旅游业时就享受到了这些政策支持。
随着景区的发展,阿不太沟村已经逐渐兴旺起来。在旅游旺季,每天都有来自北京的旅游团,城市人在这里可以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
“以后景区游客越来越多了,我想再开个旅馆。”薛峰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