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行业资讯 > 正文

南红玛瑙的收藏与辨伪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5-28 15:30

原标题:南红玛瑙的收藏与辨伪

如果说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

应该是实至名归的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

更臻娴熟,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潇洒。

短短的五百年间,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玉器珍品。

南红玛瑙的收藏与辨伪

春秋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新创“春秋龙首”纹。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

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

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春秋古紋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

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

图。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

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虺是一种毒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

天问》“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南红玛瑙的收藏与辨伪

二、主流线条

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

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

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

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

”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5、“硬刀刻”。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

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战国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战国组合纹。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

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文间隔。

2、战国谷纹。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

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稀。战国后期谷纹多阴

线刻,线纹飘逸,线形流利,手感平润。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

确实区别不大。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

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

把谷纹用阴线勾连起来,是战国后期楚国一带常用的手法。

3、战国蒲纹。在谷纹的基础上加刻斜格线,这种纹饰始于

战国,人们把它称作“蒲纹”。

4、战国星纹。“星纹”是战国新创纹饰,形状就象硕大的环形宇宙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

“星纹”的出现,经过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发酵,直接引发了“列星纹璧”的制作高潮。

5、战国螭纹。战国螭纹是春秋螭纹的继续与发展。战国螭纹多数由龙形首演变为云豹形首,

“螭虎”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6、战国龙纹。战国龙纹中有大量的“双尾龙”和“双首龙”,并且龙身出现鱼鳞纹。这是与

春秋龙纹的重要区别。

7、消失的痱牙。战国玉器上很少饰有痱牙,代替痱牙的是出廓附件。出廓镂雕在汉代得到大

力发展。

二、主流线条

1、丝刻线。和春秋时期一样,游丝刻依然是主流线条。古籍曾有记载:“汉人琢磨,妙在双钩,

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汉代这种精

细入微、延续委婉的刀法,是对春秋战国游丝刻线的直接继承。

2、硬刀刻线。战国事情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的“硬刀刻”,线条更为洒脱,与后来的“汉八刀”

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

3、轮廓线。战国玉器上的轮廓线常见的是单阴线和绞丝纹线,也有少量浅浮雕阳纹线。

三、新器型

1、组合佩。战国时期出现大量的组合佩饰件。

2、双龙形和W形龙纹佩。战国的龙是玉器史上最生动的龙:有胎有骨,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蹲

有跳,有卧有腾,灵活飞动。真是“尽其灵而足其神”。

战国时期出现的双龙形和W形龙纹,转折有如羚羊挂角,内钩有如水银泻地,结尾干脆利落。

3、带钩。较之春秋带钩,战国带钩形制由短宽变为窄长,并且多数为四方体和四方纽。战国带钩尾

部下沉,钩尾略高于钩钮底线。

4、玉剑饰。以玉饰剑称玉剑饰。《汉书.匈奴传》:“单于朝,天子赐以玉剑。”李白诗曰:“腰闲

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一柄玉剑一般具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四种玉饰。

5、活连环。玉质“活连环”是战国时期首创的器型。“活连环”制作工艺极为繁杂,整块玉料先要分

断切割,分段画稿,然后再将每一部分按稿谱凿成活环。

6、虎形眼。战国时期玉器中的眼形,基本上承袭了春秋时期的眼形。首创是眼形是单、双线橄榄眼和

“虎形眼”。“虎形眼”造型犹如一只橄榄球上飘着一根飘带,给人一种气势逼压的威严感。

每天为您推送高古玉器最新资讯!关注——13761697350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