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行业资讯 > 正文

十佳图书是如何炼成的:《博物之旅——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丛书设计思路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6-04 11:22

原标题:十佳图书是如何炼成的:《博物之旅——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丛书设计思路

来源:《中国文物报》

十佳图书是如何炼成的:《博物之旅——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丛书设计思路

《博悟之旅——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丛书”)是由国家博物馆、史家教育集团和新蕾出版社三方联合开发的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这是继2015年《漫步国博——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之后,史家教育集团依托国家博物馆优质课程资源,调动全日制小学阶段全学科知识,结合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需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整套教材紧紧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系统编撰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发明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教材编写方式上有一定的创新性。教材选材丰富独到,体例编排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国博课程做一简要论述。

一、课程整体设计

丛书分为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15册,分别对应小学教育阶段的低、中、高不同年级,属于博物馆文化资源走进学校课堂的教材。

十佳图书是如何炼成的:《博物之旅——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丛书设计思路

丛书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将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紧密融合,深入解读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规则”、“尊重”、“责任”、“生命”和“创造”五大核心词的文化内涵,并以五大核心词作为学习目的和导向,通过《国宝档案》、《历史足迹》、《文物聚焦》、《阅古识今》4大板块内容的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文物入手,用文物解读责任、解读规则,以不一样的视角阐释文物与文化的关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传统文化。丛书内容改变了以往博物馆青少年读物中只强调文物知识普及的编著方式,让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在当下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一位参与丛书编写的数学老师说,“我第一次知道,那些神秘的文物竟然能和数学联系起来……”

据史家小学王欢校长介绍,“丛书已纳入史家教育集团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对应着当前的语文、数学、美术、书法、体育、科学、品社、音乐、劳技、品生等几乎全部课程。学生在每科学习中,都会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营造了一种沉浸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校一切教育资源,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借助传统文化来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形成学生对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正确认识。”

二、课程理念特点

实践表明,学校教育中传统的分科课程及其教学方式不足以承担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史家教育集团以国博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探索课程整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并形成了如下课程特点:

1.课程目标——开放性

国博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在时空上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边界,并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无限延伸。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意表达,促使其在无边界的课程中获得思维和眼界的拓展,给学生的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2.课程内容——民族性

作为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国家博物馆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涵盖了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尊严、民族自信、民族智慧、民族艺术等多丰富的内容。这样的学习会让孩子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中找寻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感,从而形成影响孩子终身的民族印记和家国情怀。

3.课程实施——综合性

国博课程涵盖了小学阶段的12门学科,覆盖学科率为92.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史家教育集团各校区实现全学科介入即在实施过程中打破学科边界,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联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合。

三、教学模式转变

依据北京市教委的相关规定,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各学科中抽取10%的课时用于国博课程的实施。完全打破学科概念,每一个学习主题都是多学科的融合,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跨学科的实施。同时,我们从学生立场出发,重新思考“学习如何发生”这一话题,不断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融合式学习——无边界的课堂

世界是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帮助学生跨越知识的边界,淡化学科边缘,融合学科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用学生各学科已有知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质询,在求证中不断探究,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而主动建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要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得以不断生长。

2.真实性学习——有滋味的课堂

在国博课程中是带领着孩子们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课程。在博物馆里,陈列展览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新路径”。孩子们在模拟、表演、实验等实践性的活动中能够深刻的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主动建构其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习真实发生。此时,文物已经成为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而我们的课程也由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学生则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

3.开放式学习——有色彩的课堂

在国博课程中,我们把多彩的世界当做教科书展现给孩子。在这里,开放的学习内容、开放的师资构成、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视野超越学校的围墙,让学生通过博物馆放眼社会,由中国文化放眼世界文明,促其养成利用资源自觉开展学习的生命状态,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博物馆里开放式的学习,让孩子们面对真实的历史文物,多角度的观察,多维度的思考,多形式的研究、多学科知识的调用……全方位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积淀人文底蕴,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领下,他们会因为一次课程的学习而邂逅本次课程内容之外的兴趣点即让学习在相同的起点开始,走向不同的成长点。课堂学习不是一个无声的单向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声音的生动世界。学习是相遇和对话,学习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头脑中进行的个体活动,而是更多的发生在学生与周围世界的多重互动与对话之中。在这样的互动与对话中,孩子们的思维被唤起,学习不再是碎片化、条框化的认知,他们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不断探寻新知……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博物馆里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见证,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夯实做人的根基;文物的真实感适合孩子们具象思维的特点,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实证思维,培养学生追求真实的态度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同时,博物馆也为孩子提供了比较系统和准确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培养兴趣,形成对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其实,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博物馆收藏历史,博物馆面向未来……

我们的国博课程正在带领孩子博览和领悟真实的世界,在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中遇见这个扑面而来的未来……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