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装饰的历史起源及传奇演变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6-06 18:06
原标题:梅瓶装饰的历史起源 及 传奇演变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高超的烧造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起源】
任何一种艺术品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演变进程,起初人类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制造出一些符合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器具,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后,才逐渐发展变化成被后人赏誉的艺术品。“梅瓶”是一种自宋代以来在陶瓷造型方面比较常见的器物。它以小口、翻唇、短颈、颈肩之间形成近90度的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形成一种体态秀美的造型。对其优美的造型,每当人们谈起时,无不津津乐道,赞口不绝。
陶瓷器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用具。“契丹人”正是运用了制瓷技术,生产出一种储水器,也就是目前被陶瓷界经常称作“鸡腿瓶”的。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器身保留有成型时的沟痕,肩部有的刻有类似契丹文的文字。鸡腿瓶设计的初衷是契丹人运输和储藏水的工具,因此,它的胫部作成近似于楔形(倒梯形),口部为短颈的翻卷形式,这就为在瓶上系背带留下伏笔,口部的形式系结不会脱落,胫部的倒梯形可使套在上面的带扣越往上提越紧。修长的瓶身也符合当时人们用于背水需要,小口装水不易外洒,长腹硕肩盛水较多。为了增加瓶身的稳定性,鸡腿瓶的底足制作得比较厚,给人以沉稳的感觉。笔者曾经去过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的猴头沟乡,那里曾经是著名的辽瓷窑址,缸瓦窑的所在地。本人在缸瓦窑调查时,见到过许多鸡腿瓶的残器,这就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辽代鸡腿瓶的出现要早于宋代的梅瓶。
【演变】
早期 多样化探索
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
五代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
高43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
北宋晚期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大朵牡丹纹梅瓶,
高25厘米,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
子仁认为,这种装饰特点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两宋时期的生活起居方式和室内家具产生变化,即从唐人的席地而坐转变为桌椅等高足家具,使得梅瓶的陈设位置产生变化。梅瓶的肩腹部是主要的视觉接触面,因此也就成为装饰的主题纹饰所在区域。
另一方面,宋辽时期梅瓶的实用性功能要求必须配盖、座等配件,梅瓶的口、颈部必然被瓶盖遮挡,没有装饰的必要,下腹和胫足部也经常被瓶座遮挡而在装饰上有所放松。
金代梅瓶的装饰,流行多层式,北宋时作为分层界限的弦纹演变为带状纹。单体折枝格式已经比北宋时期成熟,倾向于绘画性。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些梅瓶的口颈部也出现了纹饰。
金代磁州观台窑白釉黑剔花缠枝大花牡丹纹梅瓶,
高30.8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金山西窑场白釉黑彩画花折枝牡丹纹梅瓶,
高3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 三层式布局
元代梅瓶在纹饰布局上,分层、分块儿、单体折枝都有,以分层最为常见。最能体现元代梅瓶纹饰布局特色的是景德镇窑,表现为三层式布局更为成熟稳定。景德镇青白瓷和青花的纹饰组织有所不同。
元龙泉窑青瓷印花点褐彩开光露胎八仙图八棱梅瓶,
高23.6厘米,日本藏
元吉州窑窑变釉圈点纹梅瓶,
高20.1厘米,江西永新县禾川镇旧城东门元代窖藏出土
青白瓷的腹部常用海水龙纹和朵云纹,前者精致,后者草率。龙纹梅瓶的肩部均采用波折结构的卷草式折枝花,胫部均采用近似矩形的壶门状变形仰莲瓣纹。朵云纹梅瓶肩部无饰纹,胫部为三角形变形覆莲瓣纹。
元代晚期景德镇窑霁蓝釉浅刻白龙纹梅瓶,
高43.5厘米,扬州博物馆藏
明 三层式出奇美
明代,创造了最丰富和最具时代面貌的梅瓶装饰面貌。由于在格式上难以出新,所以明代梅瓶便在装饰上追求出奇。明代梅瓶装饰几乎调动了所有已知和已掌握的釉、彩、纹对梅瓶进行多种装饰尝试,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青花。在纹饰布局中,三层的分层格式成为绝对主流。
明中期景德镇窑珐华釉青地浅彩莲塘纹梅瓶,
高36.8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 梅瓶
清代梅瓶在装饰上沿袭三层式,口颈部的装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口唇部一律留白,颈部装饰与肩、腹、胫形成统一的整体。
清代康熙五彩蝴蝶纹梅瓶,
高3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青花龙凤呈祥纹梅瓶,
高67厘米,江苏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藏
与明代显著的区别在于通景绘画式纹样的流行,这种格式源于单体折枝格式,唯美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内涵丰富,表达细腻,与绘画艺术相融合。
总之,梅瓶的造型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内涵的融合。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小编万分荣幸!文章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意见,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希望您能看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