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大师刘志钧:砥砺前行志在钧瓷
来源:北方网 发布时间:2017-08-31 15:55
钧瓷大师刘志钧
志在钧瓷:路漫漫其修远
钧瓷大师刘志钧作品云绕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quot;百花奖quot;金奖
刘志钧与老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首席顾问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
老师张守智在陶瓷艺术理念上的教导,令他至今铭记于心。quot;绘画也好,陶瓷也好,艺术家要有审美,审美直接决定了他作品的高度和厚度。对于传统陶瓷,要认真研究,必须领会作品的精神实质,吃透古代的人文背景。quot;刘志钧回忆老师的话,如在耳边。
钧瓷大师刘志钧作品祥云系列之云鸮瓶
重塑钧意:真美俱新钧生
老师们的启蒙、指导和教诲奠定了刘志钧与众不同的高起点,他们的思想浸润了刘志钧的艺术范式。他的作品有鲜明的古典人文风格和新派艺术个性,技艺高超、精妙绝伦。在钧瓷大师刘志钧看来,传统的经典之作,作为宫廷用器,首先经过了当时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其次,经过了当时各级机构的严格审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徽宗时期的官窑瓷器,要进贡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使用,匠人们几乎是用生命在烧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瓷器珍品经过了不同时代鉴赏者的审美和评判,那份厚重无可超越。但刘志钧不仅仅看到了传统的厚重,更坚定了创新的意识。
quot;但是,在审美方面,传统工艺和造型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反应。quot;刘志钧坦承,自己很多被认可的作品,往往是传统韵味与现代生活融合迸发的结果。以其代表性作品quot;志钧盏quot;为例,就是从传统出发,结合了当代审美理念,为钧瓷实用器开辟了新的设计思路。追风模仿者甚多,但难肖其神。
quot;志钧盏quot;是他潜心于瓷区近一年的成果。历经这一年倾心倾力的创作,也将他奉为圭臬的quot;刘氏设计三法则:典、美、用quot;体现的淋漓尽致。 quot;典quot;就是把经典的文化和技艺技法融合进去,体能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能展示传统技艺的精髓;设计的本能是追求quot;美quot;,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设计的作品不仅要满足基本功能,更要解决使用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此谓之#39;用#39;。
刘志钧说:quot;志钧盏其原型来自于罗汉碗、鸡心碗,只不过quot;稍quot;加改动,使其符合盏的形制。quot;但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家陈衡的眼中quot;志钧盏quot;却又不简单:quot;它们都是宋代经典的造型,是能够代表中国陶瓷造型艺术的符号之一,罗汉盏的线条沉稳刚健,意味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鸡心盏则线条柔和自然,象征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文化的分量不言自喻。quot;
所以品茗时,我们总能在quot;志钧盏quot;上寻到古人留下的一丝丝痕迹,或是尊礼、或是禅意、或是返璞归真、或是谈笑古今。手握志钧盏,感受的不仅有千点跳刀的粗糙,也有釉质内敛的平滑,前者恰似人生奋斗般的锤炼坎坷,后者无异于成功喜悦时的旷达平和。难怪陶瓷评论家杨晓明说:quot;志钧盏无疑是钧瓷艺术生涯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否则怎会如此的倾注心血。quot;
钧瓷起源于唐,兴盛于宋。由于唐玄宗曾立令quot;钧不随葬quot;;宋徽宗时,钧瓷成为御用珍品,并诰封quot;神钧宝瓷quot;,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留存到现代的钧瓷文物少之又少,对于收藏者来说,想要收藏宋元钧瓷真品,是不太有可能的。quot;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quot;,可见钧瓷之珍贵。对于钧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能拥有一件喜欢的钧瓷,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
所以,聪明的钧瓷爱好者和收藏家们,把目光转向了现代钧瓷艺术上,而quot;志钧盏quot;恰好是现代钧瓷艺术的代表,有人在网上晒出志钧盏,说是花了十几万买的精品。志钧盏出了绝品的消息不胫而走,上海一位藏家直接按图索骥,到工作室拜访刘志钧大师,拿出手机打开图片,问图中窑变极品的志钧盏,开价二十万。刘志钧坦言,这已经不在我这里。对方仍是不甘,心有所念,把那张志钧盏的图片转到自己的朋友圈,引得众人赞叹和转发。
有诸多荣誉和头衔的刘志钧,仍保留着对钧瓷技艺谦虚敬畏的态度,他说:quot;我仍在爬山,仍在探索。quot;也许艺术的山峰没有人能够quot;会当凌绝顶quot;,荣誉和金钱对于探索者皆是浮云,这探索钧瓷艺术高峰的过程才是刘志钧心中最美妙的事。
个人简介mdash;mdash;
钧瓷大师刘志钧,男,1969年生,河南禹州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教授级)、高级设计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河南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钧瓷收藏联谊会艺术总监、河南省陶瓷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艺美术学校兼职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