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定向降准!央妈的良苦用心你真懂了吗?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7-10-30 08:22
央行发布定向降准预告,一度引起了市场的狂欢,银行股也适时上涨。许多市场分析认为,持续一年的货币政策紧平衡将迎来转向的预期,资金市场的流动性环境将改善。
然而,本次定向降准带来的新增流动性究竟有多少?市场的预期是否过于乐观?后期货币政策是否真的会迎来转向?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更为客观和严谨的分析。
定向降准到底将新增多少流动性?
根据央行的公告,此次定向降准继续两档考核标准:
第一档是前一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的,存款准备金率可在基准档上下调0.5个百分点;
第二档是前一年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央行进一步指出:
“定向降准政策可覆盖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城商行和约95%的非县域农商行”。
由此,大多数分析都认为,此次定向降准政策意味着第一档全面降准。
因为,截止2017年8月,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为162万亿,其中约15万亿的非银同业存款暂时免缴准备金,剩余147万亿存款大体都能享受0.5%的定向降准,释放7000亿左右的资金。另外,考虑到第二档降准还可释放一部分基础货币,多数分析认为此次央行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将高达7000-10000亿。
然而,真实的情况可能难以达到市场的预期。
整体来看,此次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可能在4000亿元左右,大体的估算过程如下:
2016年3月1日央行最后一次全面降准后的存款准备金率基准有两类: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17%,中小型金融机构15%。
对于6家大型银行而言,当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这5家已经享受了第一档的下调,均为16.5%,因此,此次降准后仅有建设银行能享受第一档下调,而2017年建设银行存款余额预计为17万亿元,由此释放流动性大约为850亿元;对于第二档,除了邮储银行外,其他5家大型银行短期内均难以满足普惠金融贷款占10%以上的条件。因此,仅有邮储银行将享受第二档累进1个百分点的降准,释放流动性预计为750亿元。合并计算,6家大型银行在第一档和第二档释放的流动性总计在1600亿元左右。
再来看10家股份制上市银行,根据半年报数据,2018年仅享受第一档降准的银行将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这四家银行释放的流动性大约为800亿元;接近或已经符合条件享受第二档降准的银行有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这三家银行累计释放的流动性大约在1200亿元;二者合计大约为2000亿元。
以上16家上市银行,占全国金融机构总存款比重大约为60%,其他中小型银行如城商行、农商行等占40%,但是必须承认,这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将不在此次大范围定向降准之列,原因在于此次定向降准增加了MPA考核连续三个季度在B级的门槛条件,而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同业和委外等表外资产负债业务急剧扩张,MPA考核难以达标,这将把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排除在外。
同时,此次普惠金融贷款的新标准更加精准:
指向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
央行在公告中也指出:
“这一档(第二档)标准相对较高,只有在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投放较为突出的商业银行才能达到”。
这两大门槛对于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都是难以企及的(参见下表)。对于第一档定向降准,大多数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已经享受了优惠,可见新的降准政策不会产生新的流动性。
综合来看,16家大中型上市银行释放的流动性大约为3600亿元,它们将是此次定向降准的主要受益者,其他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或者已经享受了第一档降准,或者MPA考核不达标,或者普惠金融贷款比重不符合条件等原因,难以享受进一步的降准政策。因此,此次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将在4000亿元左右,而不是市场预期的7000-10000亿元。
为什么说定向降准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与市场普遍过于乐观的预期不同,笔者认为此次定向降准,是央行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结构性政策。它只是对前期定向降准的贷款统计口径、门槛条件进行优化,定向降准的幅度并没有改变。央行的公告也指出,“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并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
从节后两天的资金市场利率来看,国债质押回购利率低开高走,债券市场牛市似乎并没有来临。
另外,与此前降准政策当即实施不同,此次定向降准将在三个月后实施,远水也解不了近渴,由此不仅可看出央行的良苦用心,也说明四季度流动性改善的预期将落空。
事实上,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也不支持货币政策的转向,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国内经济基本面的韧性十足。无论是9月份的PMI数据,还是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或者供给侧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或者新增就业状况,都表明短期内中国经济显著下行的可能性较小,三季度经济增速仍将在6.8%左右,全年完成6.5%的增长目标无忧。与此同时,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变量房地产市场在三、四线城市接力去库存带动下,也没有出现一、二线城市严调控下的全面回落,这些因素都表明短期内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以货币宽松刺激经济的紧迫性不大。
其次,通货膨胀压力犹存,房地产调控压力仍在。特别是今年以来PPI持续保持高位上涨,8月份PPI涨幅在连续三个月持平后再度回升,同时,CPI在前期PPI持续高位增长、食品价格跌幅收窄的推动下重回上升通道(参见下图)。由此可见,决策者仍需要警惕后期的通胀压力,特别是猪肉价格正在触底反弹,可能成为CPI上升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一旦降准、降息等流动性宽松政策实施,将改变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这也与房地产调控的方向不符。在此背景下,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转向不会来临。
最后,全球货币政策正在迎来同步收紧的新阶段。近期,美国劳动力市场和薪资增长都十分强劲,市场普遍预期12月美联储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大增,同时,美联储缩表进程也在稳步推进之中。10月9日,欧洲央行执委劳滕施莱格表示,欧洲央行应从明年开始减少资产购买,欧元区经济增长稳健、通胀回升将支持欧洲央行逐渐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近期欧洲央行的压力测试表明,欧元区银行已经做好了利率上升的准备。由此看来,全球货币政策同步收紧的新时期正在来临,在此国际环境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将不利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抑制资本外流等关键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