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课云I新课标这几点改变给教培机构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来源:营口热线 发布时间:2018-02-14 08:46
“中国味”——现在很多的家长“逼”着孩子学外语,考星级,理化生补习,传统文化的土壤正在“水土流失”。
孩子们以会说英语为傲、吃麦当劳、喝可乐、玩iPad、看美日动漫、过圣诞节、去迪士尼,已不知汉语、汉字的韵味,八大菜系的美味,跳房子、抖空竹、踢毽子的乐趣,葫芦娃、哪吒闹海的魅力,端午、重阳的风味……
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瑰丽灿烂是对我们传统文化最完美的诠释,也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闪烁中华民族特有精神基因?
我们总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国学大师南怀瑾:“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一个有自己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贡献世界,才有能力识别和借鉴别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诗词歌赋,之乎者也,它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字画以及我们中国的民间传统游戏等。
高中阶段,孩子们要开始思考选学校、专业,甚至是未来的职业方向规划。不只选择文学专业的学生,建筑、园艺、音乐创作、农业、经济、工学等很多专业都可以有中国传统元素,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音乐、榫卯的设计运用、中式室内设计、古代图腾原型动画、脸谱元素广告……无一不体现中国传统特色。
新课标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做了强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科目课标都增加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多学科,不同领域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能在某一领域将更多的传统元素焕发时代的生机。
“语文味”——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古诗文方面的书籍遇冷。任何一家新华书店均设有“诗词歌赋”、“古典文学”等专区,但鲜有人前来挑书,在畅销书、小说、漫画类专区前则站着很多顾客。
“我喜欢看小说和漫画,古诗词太难懂。”很多学生空闲时间更愿意抱着畅销小说,父母也很少买古诗词书回家。
如何让孩子愿意花时间体会中国文学的味道,课上老师的教学引导很重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孩子们学出语文的味道。
引导孩子品味古风诗韵男女为爱吟诵,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一两篇的背诵肯定是无法体会到的,于是新课标扩大了范围,从先秦到明清都有涉及;增加了背诵篇目由原来的14篇增至72篇,尤其加大了诸子百家的比重。
为什么这次新课标对语文的要求增加?
我们现代的头脑缺少传统文化思想的武装。
当今文化的各种源头都来源于百家争鸣的大智慧爆发时期,我们现在的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等都领跑世界,但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却跟不上。俄罗斯前首相梅德韦杰夫曾经多次在国际场合引用老子《道德经》,韩国前总统朴槿惠能流利的引用《管子》和《中庸》里面语句,她曾经说过她从小喜欢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是赵云,说赵云是她的初恋(她一辈子不结婚,原来是忘不了初恋啊)。
面对新要求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新课标语文的听说读写表达交流都很细致地做了要求。18个任务群学习当中,比如阅读,阅读有研读、浏览、精度、泛读、还有要求学生做批注、做读书笔记、做读书报告交流等等。特别强调以语言为载体,在语言基础上去完成思维的、审美的、文化的各项素养的积累。
显然告诉大家,过去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宜啦,听听孩子的想法,结合他们的兴趣点,找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孩子爱上国学,喜欢上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的目标。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要求只是个普遍适用性的要求,具体的操作还是我们老师根据自己的能力、擅长,结合自己班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当然,语文老师不是孤军奋战,家长、学校、教育局的支持与重视,社会环境的熏陶也要跟上。让学生打心底喜欢中国文学,以了解、掌握更多中国传统文学为傲,这不是多背诵几首古诗文能做到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上学时最害怕背诵全文,现在回头再看看这些文字,倒也觉得很美。古文的美,是越品越美,不同年纪、不同时代,体会的美也是不同的。
2018年秋季高一新课标将正式投入使用。中国味、语文味的教学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能否很快的适应呢?其实,不仅仅是高中语文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还记得去年9月全国中小学迎来的“部编版”教材,同样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以后我们的孩子可就是“根正苗红”由内而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少年啦!
作为校外教培机构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
前不久上海两会的一个“传统文化教育需打造‘另一张课桌’”的提案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份提案里说道,课堂教学难以让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 传统文化教育需打造“另一张课桌”——课外。
相比于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孩子们更喜欢在旅行、探访文物古迹、参加民俗活动中亲近传统文化,而最近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多档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综艺节目的出现,激发了他们走进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青少年不排斥中国文学,对于看似晦涩难懂的文言语法,他们的领悟能力甚至比我们成人更高,但当下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无法让他们产生良好的体验感,进而难以接受。
如果在不同场所、用多种方式、由不同“老师”,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让孩子们背诵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去记住几千年前的古法文言,学习的方式也不仅是校园课堂,“老师”也可能是字画、可能是古迹、可能是革命道路重游……
传统的文化必须要结合时代的步伐,用当代的体验去现代的解读传统的文化并在未来运用,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
让社会多元主体的踊跃参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民间机构如果能借此机会开拓传统文化教育新的路径,是否能成为一条不错的赛道呢?
文章来源:校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