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行业资讯 > 正文

AI教育最大的痛点是人才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8-07-24 18:07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事——今天埋下的种子,在孩子们的未来开花结果,所以老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使得教育行业不是一个快行业,而是一个慢行业——投资重,回报周期长,埋首耕耘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但是在今天的创业者眼里,教育却是一个众人追逐的风口,尤其是“AI+教育”领域,科技创新公司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争先恐后推出创新教育产品。敏锐的资本也看好教育,包括中金、腾讯、红杉、经纬、IDG、金沙江创投、鼎晖等近200家纷纷入局。

资本要回报快,技术的更新快,他们的“快”与教育的“慢”怎么平衡?AI到底能够给儿童的早期教育带来什么改变?

首先把教育做好,再谈用新技术改造教育

这些年,关于用新技术改造教育已经是个热点,当人工智能技术兴起后,智慧教室更是变成“标配”,每家公司都号称自己能做智慧教室、千人千面,因材施教。有的人认为给教室装上电子白板就是智慧教室,有的认为使用了iPad教学互动就是智慧教室,甚至有人觉得装上摄像头就是智慧教室。

“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热点,把AI这样的新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会有误区,重视AI程度超过了教育本身是不对的。”寒武纪CEO、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天石认为,首先把教育本身做好,才可以谈论用新技术改造教育,并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这个角度而言,虽然教育行业很受资本追捧,但我相信最后胜出的会是基础非常深厚的教育机构,在AI技术上会是排头兵。”

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教育机构,旗下拥有学而思的好未来很早就开始研究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最近,他们升级了可以全程跟踪课堂过程的教学效果评测系统”魔镜“,并推出了自己的智慧教室解决方案wisroom,使得教师能通过WISROOM自带的教学辅助系统,快速判断“一道题有多少学生举手抢答”、“他们的姓名分别是什么”、“哪些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哪些学生需要被关注”……

看起来很玄妙,背后使用的是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但是又加入了好未来这些年在课堂上的积累。

“科技不是为了酷炫,而是要解决教育中面临的真正问题。我们经常跟教育学家沟通,看看之前客观存在的问题,用新的科学技术能否解决。同时,教学经验也很重要,真实的课堂都有上课的痛点,我们有很多来自课堂、教研一线反馈的声音。“好未来CTO黄琰表示,教育一定有自己的节奏,如果这个节奏被创业成功的需求或者资本的压力带偏了,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得不偿失。

AI教育最大的痛点是人才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大有可为。从技术应用场景上看,教育所在的教室、家里通常都是封闭性环境,光照、硬件都能很好的得到控制,相比很多风吹日晒雨淋的场景,教室更适合AI发挥。

同时,因为时间够长,学生面临的问题又具有普遍性,教育行业可以用可接受的试错成本,建立起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和模型。比起很多关键任务行业,比如自动驾驶,一帧图像的错误识别,就能致车内乘客生命与危难,这是很大的优势。

当然,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么多年来被“吐槽“的地方太多,改变又很小,一点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带来巨大改变,也预示着诱人的商业前景。

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各行各业引发了巨大的变革,比如安防,金融,驾驶,零售,只有教育似乎还没有站到人工智能的聚光灯下。

黄琰把部分原因归结于人才难觅。“一个人工智能的精尖人才可以选择去做芯片,可以做无人驾驶,可以做人脸识别,可以做OCR,这些领域的企业能够提供的待遇远高于教育行业。“黄琰承认,相对这些领域,教育领域AI人才少很多。因此,好未来选择和清华大学、中科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借助高校、科研所的实力、能量进行未来“AI+教育”领域的合作。“高校里有教育广大的同盟军,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情怀,也希望把自己在学校里面的工作投到教育里面,我和他们沟通的时候,他们也希望把自己的所学转化为对教育的贡献。”

与高校合作,是很多创业团队的共同选择,有些创业团队干脆就是高校的几个小伙伴,因为项目合作愉快,干脆自己创业了。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学大三学生沈佳丽的创业项目是针对5~12岁青少年的机器人教育。她曾经在暑假卖过呼啦圈,后来发现,还是得找一个会写代码的一起创业。去年7月,沈佳丽遇到了到现在的合伙人,“他们有专业知识,再联合浙大机器人协会、3D打印协会、工业设计协会等科技社团,可以设计课程、教具、培训老师。”沈佳丽在校园里完成了团队组建,正在参加学校不同创业社团组织的路演、投资对接会,准备大干一场。

AI研究脑科学,教育能够“因脑施教”

人工智能目前最成熟、最基础的应用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这在客观上导致AI教育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让孩子看着摄像头、对着麦克风,跟着屏幕里的“老师”互动,有时这个老师是真人出镜,带着孩子们读英语、做游戏,有时候这个老师干脆是个卡通人物。

一位励步英语学员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每周都会使用励步英语提供的云学习平台,跟着老师做直播,还用魔力童英语APP学英语歌、听故事。“孩子看那些英语歌倒是挺开心,各种卡通小人跳来跳去,老师也会给孩子打分,得了第一名还有头像奖励,,逗得孩子哈哈大笑。”这位家长还是有点疑惑,“可我怎么觉得还是像玩游戏看动画片呢,那些小人说话那么快,也听不懂,而且老盯着ipad,孩子眼睛受得了吗?”

人工智能的产品应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让家长和大众接受的确是个难点。很多家长不仅会担心孩子是不是玩游戏,还关心新技术能不能帮孩子提高分数。

“AI技术,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定在计算机完成,学生仍然可以在纸上学习,现在有一些教育企业让孩子答卷拍照片上传,大多数还是纸质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熙霖说,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提高判卷效率,或者人脸识别技术检测孩子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反馈,才是AI教育的目的。

黄琰也在实践中发现,家长和学生非常看重针对单个孩子的鼓励,“如果家长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老师点名、关注、表扬,从出现的那一瞬间就有家长为它鼓掌,因为孩子和家长能直接感受AI的力量。”这是人工智能为老师装上的100双眼睛,100双耳朵,如果只靠老师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很难关注到教室里的几十个孩子,更不可能对他们的表现一一做出反馈。

抛开千人千面、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和一对一的表现形式,人工智能对教育最大的改变应该是脑科学的进步,毕竟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辅助人类思考,研究、训练人工智能的过程,跟教一个幼儿学习新知识十分接近,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教育能够以最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方式进行。

以好未来刚刚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脑发育发展动态信息组学图谱》为例,通过追踪儿童脑能力发展的功能性变化,和学生成绩画像进行结合,使得老师不仅能了解孩子脑功能结构的变化,也可以追踪每个孩子的学习轨迹。

黄琰说,“这些追踪获得的数据会帮助我们认识孩子发育发展过程和他们认知情绪发展的规律,比如什么时候是窗口期、中国孩子青春期什么时候到来……这些数据将会带来很强的社会意义,除了精准教学,我们也可以帮助大家进行科学减负,在最合适的时候教授最合适的内容,定位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差异,最终实现因脑施教。”

不过,目前人类对自己的大脑了解得实在太少,在技术、伦理方面还面临巨大障碍,这也决定了以“因脑施教”为最高目标的教育,注定是个慢功夫,快不得。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