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行业资讯 > 正文

大熊猫明英国人二战的慰藉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9-10-31 09:29

大熊猫明英国人二战的慰藉

大熊猫“明”当上了摄影师(1938年)。英国著名摄影家伯特·哈迪摄

伦敦动物园。伊丽莎白公主(左四)、玛格丽特公主(左五)和大熊猫“明”在一起。(1939年)

从戴维发现大熊猫起,走向世界、席卷全球,就是它注定的命运。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馆亮相后,引起了轰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探险家的好奇心,人们闻声而来,大熊猫近代史上最艰难的岁月启幕。1929年,四川凉山来了2个年轻人,他们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作为猎手,他们持合法的“游猎”护照,组成了一支队伍,由当地向导带领着,寻找大熊猫的踪迹。最终,一只雄性成年大熊猫被猎杀,毛皮被送给芝加哥博物馆。不久后,罗斯福兄弟写出记录这段历史的书《跟踪大熊猫》。据四川省旅游学院教授向玉成统计,从1936年至1946年10年里,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超过16只,流往西方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达70多具。1937年2月18日,第一只活体大熊猫“苏琳”在美国与公众见面,5.3万人挤进动物园观看这只神奇的生物。同一年,不足1岁的熊猫“明”被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捕获,明还不到1岁,随后卖到了伦敦动物园。英国人的狂热完全不亚于美国人。前来看明的市民络绎不绝,就连当时还是小女孩后来成为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都前往伦敦动物园看望明,并成为明的粉丝。时值二战期间,战争的阴霾下,憨态可掬、淡定从容的“明”成为英国人温暖的慰藉。历史乱局的动荡里,“明”似乎依然置身于故乡的大山,对一切艰难困苦泰然处之。饱受战争伤害的英国人,将明树为精神偶像,他们以明为主角,拍摄了反战纪录片。1944年,就在盟军赢得二战胜利的前夕,“明”在一个暴风雪之夜逝去,她的离开,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从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艰苦抗战的八年。先后有十余只大熊猫被当作“熊猫川军”,通过日寇封锁,送往美国、英国。它们之中,还有蒋宋美龄赠送给美国援华协会的“潘达”和“潘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将23只大熊猫作为国礼先后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德国9个国家。1985年,我国政府根据大熊猫资源情况和CITES公约精神,停止对外赠送大熊猫(包括交换),而改由合作研究的形式对外提供大熊猫。截至2018年12月,我国与日本、美国、奥地利、泰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时、马来西亚、韩国、荷兰、德国、印尼、芬兰共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及其幼崽共56只。大熊猫的到来受到了国外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成为了中外人民友谊的使者和桥梁,进一步推动两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动植物保护领域的合作。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