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行业资讯 > 正文

低空经济利好频频飞行汽车蓄势待发

   来源:中青网    发布时间:2025-04-23 17:17   阅读量:18094   

近日来,有关低空经济的利好消息不断。各地纷纷拿出“作战图”,比如北京亦庄将打造“低空制造示范区”,四川多路作战,成都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自贡建设国家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基地……与此同时,资本的倾斜力度越来越大,政策也越来越“给力”,首批运营合格证颁发,让相关企业有了从试验到商用的“通关文牒”。低空经济迈入发展快车道,飞行汽车、eVTOL飞行器商业化进程提速。与此同时,行业也在呼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行业发展“短板”。

利好不断 低空经济迈入发展快车道

低空经济的发展,地方是重要推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6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扶持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推出了专项支持政策。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正在逐渐落地,一大批产业园、示范区相继问世。比如,作为全国低空经济试点城市,合肥市近年来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依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市已建成低空联合飞行服务中心、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并打造多模融合低空智联网,实现飞行报审由5~7天缩短至提前1天。目前,合肥市已集聚峰飞航空等2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初步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广州低空经济商业化正在打开更大空间。当地不仅有高域科技、亿航智能和小鹏汇天“三驾马车”,据不完全统计,还拥有从事低空经济的企业4200多家,排名全国前列。在集成测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卫星导航通讯、工业级应用等领域,广州形成先发优势。低空经济被纳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6大未来产业之一,广州正在搭建端到端低空立体出行体系,实现地面交通与低空出行无缝覆盖。

近日,北京经开区提出打造“低空制造示范区”。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经开区已聚集空天企业超过160家,拥有涵盖飞机整机、机电航电、新型动力、通信导航、航空遥感、无人机、航空工贸、空天文旅等全产业链条。目前,区内多个载人倾转旋翼飞机在研,并正规划建设瀛海2500亩空天街区。

四川则协同共进,给出了多地“作战图”。近日发布的《四川省低空经济工作报告》显示,成都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自贡建设国家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基地、绵阳建设西部通航产业创新高地、宜宾建设四川低空经济“第四城”……明确至2026年培育10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建成覆盖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标准体系的完整生态圈。

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筱磊认为,国内多地发力,正在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其中,深圳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约有2300多家,北京约有1200多家,成都约有700余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规模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深圳有150家,北京有124家,成都有78家。他判断,2025~2027年间,是很多地方和企业飞行汽车商业化的计划时间节点。未来几年,随着飞行汽车商业化的落地,市场规模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资本的嗅觉最为灵敏,低空经济投融资火热。小鹏汇天称,近日,小鹏汇天与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签约,5家银行联合向小鹏汇天提供12.6亿元银团贷款,用于支持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的建设。据悉,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一笔用于飞行汽车生产的银团贷款。IT桔子数据显示,3月,低空经济领域共发生18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14.13亿元。相较于2月,融资力度有所增强,融资数量为3个月内之首。

多方助力下,低空经济正照进现实。3月28日,中国民航局颁发了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意味着中国低空飞行开启“载人时代”,创造了低空经济、城市空中交通的新里程碑。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认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全球行业前列,随着各方的持续投入和大力布局,低空经济有望实现加速发展,让低空出行早日实现商业化运营。

飞行汽车、eVTOL商业化进程提速

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领域之一,其快速发展将带动整个低空经济产业链的繁荣。目前,不少企业都在加大力度研发飞行汽车,有些企业已经给出了商业化时间表。

据悉,小鹏汇天正与海南合作,将建设40个飞行营地,规划“空中环岛旅游公路”,2027年实现沿线景点全覆盖。其分体式飞行汽车支持C照驾驶,飞行体采用六旋翼双涵道设计,飞行续航25分钟,已完成冬季标定测试,累计预订超4000辆,计划2026年交付。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已于2024年10月正式动工,将利用现代化流水线规模化量产飞行汽车,规划年产能1万辆。

4月12日,广汽集团旗下飞行汽车公司高域科技与如祺出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智慧出行平台运营经验和优势,加快飞行汽车融入出行服务生态,推动低空出行服务商业化落地。据了解,高域科技的GOVY AirJet复合翼飞行汽车产品,低空续航达200公里;如果将来使用全固态电池可超400公里。高域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GOVY AirCar的两座版正在进行相关验证和测试。

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相信未来10~2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有长足增长,销量将达到如今汽车市场规模的3%~5%,销售收入能达到如今汽车市场规模的20%,即2万亿美元。他表示,小鹏汇天过去10年在飞行汽车方面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2025年在该领域投入将达到30亿元。

“空中出租车”eVTOL也已进入商业化前夜。日前,沃飞长空与四川航空旗下通航投资公司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进“民航+低空出行”城市接驳场景的落地,同时将在eVTOL试飞测试、飞机维修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低空经济产业打造全新蓝图。目前,沃飞长空AE200倾转旋翼6座eVTOL已经完成试飞,计划2026年取得型号合格证,2027年量产,最大航程250公里。近日,沃飞长空与工银金融租赁已签署120架采购协议。

不仅布局国内,相关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今年3月,亿航智能获得行业首张无人驾驶载人eVTOL运营合格证,截至目前,亿航智能已经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PC)、标准适航证(AC)、运营合格证(OC)四大“通行证”。其EH216-S机型已在广州、合肥开展了常态化服务,支持手机App预约,单次飞行成本降至500元以内。此外,亿航智能已经与印尼Prestige Aviation签署100架EH216预订单,参与印尼新首都努桑塔拉的智慧城市建设。

峰飞航空的大型eVTOL商业化正在提速,在汉阳的总装基地将于2025年12月投产,规划年产能500架。近日,峰飞航空还与合肥市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合肥市将采购一批峰飞航空大型eVTOL航空器。

根据公开信息,多家主机厂研制的eVTOL产品预计在未来3年内取证。在商业化前夜,各家企业正积极融资,加速研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eVTOL领域将会打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无论是飞行汽车还是eVTOL,都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目前,相适应的通用航空机场和起降点的建设明显跟不上。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底,国内通用航空机场的数量仅为400余个,不及美国的2.2%。其中近4成仍以跑道型机场为主,难以满足飞行汽车、eVTOL等新型交通工具的配套需求。

分析原因,于冬生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通航机场的建设涉及到多方审批,导致审批周期较长。另外像苏州等低空经济应用需求空间较大的人口、产业密集地区还没有机场,这些地方急需高效建设通航机场及相关设施。同时,飞行汽车所需的地面通信基站覆盖率有限,某些旅游和应急应用场景及地区尚未实现完全覆盖,没有地面基站的信号,飞行汽车的自动导航将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低空监管方面,当前主要依赖雷达监视技术,但其高昂的安装、运行和维护成本,以及在城市低空环境中易受地形、建筑物干扰等问题,使得其建设受到很大限制,这也是基础设施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基础设施的标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梁筱磊谈到,当前,飞行汽车、eVTOL等低空飞行器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基本都是空白,比如起降场站缺乏统一设计规范,飞行汽车的充电设施、安全隔离区、应急通道位置与布局没有标准体系。从技术标准来看,目前起降设施、通信协议、安全认证等基础性的数十项核心标准尚未统一,这很容易导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低空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可能面临信号不兼容的问题,跨区域飞行受限。

梁筱磊进一步指出,在飞行汽车上,导航所必须使用的三维高精地图更新滞后,再加上5G-A/6G高速通信网络覆盖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飞行汽车的实时数据交互与自动驾驶能力。此外,在监管体系建设上,低空飞行器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监管,现阶段尚未明确。

“推动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是当务之急。”清华大学-壳牌清洁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兼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帅石金认为,要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分层次、分步骤制定相关标准,并逐步形成标准体系。其中,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应针对飞行汽车的不同车型、电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低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分层次技术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针对一些空白、急需领域优先制定标准。在暂时不具备制定国家标准的领域,也可以先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经过实践优化过渡到国家标准。他强调,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是解决低空经济标准缺失问题的核心,应由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或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指南,对场地设计、设施配套、通信协议等标准制定提出指导意见,为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指引方向。

于冬生认为,在相关标准体系制定与完善过程中,既要注重借鉴国外经验,也要吸收国内有关方面的共识,特别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之长,切实将标准做实、做细,让标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和指南。有了标准、政策作为依托,加上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进入一个稳健发展的新阶段,为低空经济发展夯实根基,让飞行汽车飞得快、飞得稳。

另外,安全问题也必须重视。在技术、产业都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时,产业依然面临着“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的安全问题。在梁筱磊看来,要解决“看不见”问题,在地面上,既要部署低空飞行器监测雷达系统,也要依托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通过实时三维地图模拟,来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有效管理。同时,在飞行汽车上,要采用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发挥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红外传感器的组合能力,提升复杂环境感知水平,应对空中精准识别问题。应对“呼不到”问题,已经有企业采用“5G+卫星冗余链路”模式,实现高速通信,同时以区块链化的空管数据来进行安全通信,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和跨平台通信安全。针对“管不住”问题,要加强政策、标准、相关规则的设计、完善,明确管理职责,围绕产业发展实际解决标准化建设问题,包括一些相关的新技术、新系统、新配置的应用等。此外,相关方面要认真研究制定有关低空飞行事故责任界定的法规,为飞行汽车发展保驾护航。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