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新闻中心 > 重庆新闻 > 正文

开州南门红糖的“甜蜜事业”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2-23 17:54   阅读量:12908   

开州南门红糖的“甜蜜事业”

工人在搅拌甘蔗糖浆。记者 王亚同 摄

“50万斤糖,已经卖出八成。”2月20日,记者来到开州区南门镇万里村的万里坝糖厂,几名工人正在打包红糖外运。凭借传统红糖熬制工艺和营销创新,这家企业用36口大锅“熬出”了近千万元的年产值,还带动周边近200余名村民增收。

百年红糖因何走不出去?

作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门红糖始于清末,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土灶大锅熬制、九斤甘蔗出一斤糖被视为正宗好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其鼎盛期,小雪节气前后,南门红糖的主产地——万里和芙蓉两村都弥漫在浓浓的糖香之中,成为很多人难忘的记忆。

生于万里村并一直在外打拼的黎万忠就是土红糖的“粉丝”。“南门红糖以前是亲友送礼的首选。”他介绍,南门红糖在开州口碑响亮,但因规模小、营销差而被局限在附近几个区县。市场蛋糕做不大,制糖的效益不温不火,导致不少村民宁愿卖甘蔗也不愿熬制红糖,南门红糖的产量逐年萎缩。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口味纯正的红糖越来越受市场追捧。”开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门糖历经百年仍原地打转,症结就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规模小。为做大做强传统红糖产业,近年来,开州依托农综开发项目区建设,累计在万里村和芙蓉村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建设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扶持企业发展传统红糖熬制。

传统工艺掘金“互联网+”

看准了此中潜力的黎万忠,于2015年在村里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甘蔗。去年初,他又投资200多万元开办了万里坝糖厂,现在已实现产值950多万元。仅仅一个熬糖季,不但收回了前期投入,还实现了盈利,他是怎样做到的?

“挖掘传统工艺潜力、探索新型销售渠道是诀窍。”黎万忠表示,为了巩固质量、拓展市场,企业构建了“糖厂+营销公司+甘蔗种植基地”的模式。熬糖车间负责传统工艺生产,营销公司统一规划品牌和营销,基地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供应原料。

在熬糖车间,一条生产线12口大锅连环运作,将甘蔗汁熬成黏稠的红色糖浆。“以前是六口锅,需要工人频繁地火候控制。”35岁的熬糖师傅李明超介绍,现在增加到12口,一锅一环节降低了操控难度,质量却没有下滑。现在,该厂三条生产线日产土红糖近10000斤。在传承、改进传统工艺外,他们还引入标准化工序,改善了传统熬糖脏乱差的生产环境。

“在品牌营销方面,他们实现了‘互联网+’。”开州区农综办负责人介绍,以前南门红糖主要依靠赶场摆摊销售,现在,以万里坝糖厂为代表的南门红糖已实现了品牌化和多渠道销售,不仅大力发展实体门店,还通过淘宝、微店和旅游景区等形式销往全国。

黎万忠给记者展示其红糖礼盒:一袋两盒共4斤,外包装简洁质朴地讲述了万里坝品牌红糖的渊源,内包装采用黄标纸,突出其传统工艺特色,“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很有意义。现在,我们还推出小袋装,携带方便又实用。”

甜蜜事业“甜”了一帮人

围绕着土法红糖这一甜蜜事业,当地群众参与并分享了其中的“甜头”。

万里村1组村民黎广福今年61岁,以前种植3亩多甘蔗,每年收入不到三万元。前年,他将土地以每亩800多元的价格流转给黎万忠后,就和老伴到厂里做榨汁工,每天收入120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家庭年收入增至4万多元。像老黎这样的土地流转户,万里村及周边还有近400户。

每到熬糖季,万里坝糖厂每天用工高达200人,从甘蔗收割、榨汁到熬糖,收入也从每天60元到250元不等。熬糖师傅李明超日薪250元,从11月下旬至春节前,他收入了近两万元,像他这样的技师,糖厂有40人。仅劳务费,黎万忠每年就要支出300多万元。

此外,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展,不少当地村民也加入其中。村民从糖厂提货,随后通过网络或外出务工渠道,将南门红糖销售至全国,售价实现了30元一斤。南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年出产红糖可达400万斤,其中近三成通过新兴渠道销售。

现在,南门镇土方红糖生产企业、作坊已超过6家,发展甘蔗种植5000多亩,建立相关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下一步,当地将考虑成立行业协会以抱团发展。对黎万忠来说,继续拓展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仍是努力的方向,“力争到明年实现销售网全市覆盖,同时发展甘蔗酒和鲜食甘蔗增加收益。”

本报记者 王亚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