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陈光标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25-08-28 15:03 阅读量:14798 会员投稿
第一次听闻“陈光标”这个名字,是十多年前。那时的我,对他的认知仅停留在“一个做慈善的人”这个模糊标签上——就像听说远方有位慷慨的老板,总在默默帮助需要的人,却从未深究过他的故事,也不曾想过多年后会与他产生交集。后来,自媒体时代悄然降临,信息的洪流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阻隔,关于陈光标的报道开始频繁出现在我的手机屏幕上。我看到他带着现金奔赴灾区,看到他为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看到他在各类慈善活动中忙碌的身影。每一次看到这些画面,我都会被他的捐赠举动所打动,敬佩他能将财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助;可与此同时,也难免被一些声音影响——有人说他“高调作秀”,说他做慈善是为了博眼球、赚名声。那时的我,心里也悄悄藏了一丝疑惑:慈善不该是“润物细无声”吗?这样大张旗鼓,会不会背离了慈善的本意?这种敬佩与反感交织的情绪,让我对这位“标哥”始终保持着一种远距离的观望。
直到后来,标哥在汶川地震救援时的一些故事,在自媒体上铺天盖地袭来,我对陈光标的印象才得彻底被改写。2008年5月12日,大地颤抖,汶川陷入一片废墟,无数生命在瓦砾下挣扎。就在全国人民都为灾区揪心时,陈光标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他没有等待,没有犹豫,第一时间组织起60台大型机械、120多名机械操作手,星夜兼程从江苏赶往汶川救援现场。灾区余震不断,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坍塌,可他却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废墟参与救援,这一待就是53天。在纪录片里看到过当时的画面:他穿着沾满灰尘的迷彩服,脸上满是疲惫,却依然在废墟上指挥机械作业,甚至亲自用手挖掘砖石,只为能多争取一秒救援时间。最终,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14名被困的学生成功获救。那些曾经质疑他“作秀”的声音,在这些真实的救援场景面前不攻自破——没有人会拿生命当“秀场”,也没有人会为了“博眼球”在余震不断的废墟里坚守53天。看着屏幕里那些被救学生与家人相拥而泣的画面,我突然为自己过去对标哥的误解感到无比惭愧:我凭什么用“高调”这个标签,去否定他实实在在的付出?从那时起,“陈光标”这三个字在我心里,不再是模糊的“善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敢作敢为的英雄。自汶川地震后,我开始主动关注陈光标的慈善轨迹,才发现他的脚步从未停歇。2010年玉树地震,当地气温低至零下20度,灾区群众不仅要面对家园被毁的痛苦,还要忍受刺骨的严寒。陈光标得知消息后,立刻调配物资,将一车车煤炭和烤火炉送到灾区群众手中。还把自己未成年的二儿子带到救援现场,参与抗震救援行动。当镜头里的藏族同胞围在火炉旁取暖,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里的温暖。
而就在最近,榕江、密云遭遇水灾,洪水淹没了街道,冲毁了房屋,又是陈光标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他带着救援队伍,划着冲锋舟转移被困群众;他送去饮用水和方便面,解决受灾百姓的燃眉之急。无论灾难发生在何时何地,他总是“走在最前面”,用行动践行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承诺。几年前,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提前退休,回到老家湘西岽哨村。退休不是为了安逸度日,而是想趁着身体还硬朗,为家乡做点实事。这些年看着乡村振兴的政策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我心里也有了一个愿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模式,让岽哨村的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可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资金、资源、人才的支撑,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无异于杯水车薪。我开始思考:该找谁来帮忙?谁会真心实意地为乡村发展出力?这时,我又想起了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他说过:“做慈善要高调,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触及人们的善念,纷纷加入慈善事业中来。”以前我不懂这句话,甚至觉得“高调”是种缺点,可如今结合自己的经历琢磨,才发现这话里藏着大道理。我们小时候,谁要是做了好事,学校总会在大会小会上表扬——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肯定做好事的人,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同学看到“做好事是值得的”,从而带动大家向先进学习。陈光标的“高调”,不正是这种“榜样效应”吗?他想让更多人看到慈善的力量,想让更多人加入到帮助他人的队伍里来。这份通透与格局,让我对他又多了几分敬佩。可与此同时,我也忍不住为他担心。这些年,围绕他的争议从未断过,有人质疑他的财富来源,有人抹黑他的慈善动机,甚至有人故意散布谣言中伤他。我总怕他会迫于这些压力,在慈善的道路上停下脚步。直到我看到他另一段采访,心里的担忧才彻底消散。他说:“当我有一杯水,我要自己喝;当我有一桶水,我要放在家里与家人一起喝;当我有一条小溪,我要学会与别人一起分享。”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他做慈善的初心——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把“分享”当成了一种本能。当一个人的慈善理念源于内心的真诚,当他的付出建立在“可持续分享”的基础上,这样的慈善事业,又怎会轻易停下?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心里萌生:邀请陈光标担任岽哨村的名誉村长,借助他的影响力和资源,为岽哨村的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我知道这个想法有些“异想天开”——陈光标是“中国首善”,是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他接触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收到的邀请更是不计其数,怎么会在意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名誉村长”之位?可我又转念一想:陈光标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只要他知道岽哨村需要帮助,知道我们想为乡亲们做事,或许他会愿意伸出援手。为了让邀请更有诚意,我策划了一条名为《首队@首善》的视频。视频里,我站在岽哨村的田埂上,讲述了村子的现状、乡村振兴的规划,也说出了我对陈光标的敬佩和邀请的初衷。我没有奢望这条视频能直接传到他手里,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朋友的渠道帮忙推荐。可万万没想到,几天后朋友告诉我:“标哥看到视频了,还反复看了三遍,特别感动,同意担任名誉村长,还邀请你去南京见面聊聊!”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激动得一夜没睡。我一直受“18文化”的影响,觉得“18”是个吉祥数字,代表着“要发”“要发展”,于是特意选择在8月18日这天,从宁波出发前往南京——我盼着这个吉祥的日子,能为我们的合作带来好运。出发前我还在想:陈光标那么忙,会不会只是随口答应见面?可到了南京我才知道,他为了见我们,特意从北京赶了回来。后来我才了解到,他家里收藏着4000多本证书,这些证书记录着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而“岽哨村名誉村长”,或许是其中“最小的官”,可他却丝毫没有轻视,反而格外重视。这份尊重,让我心里暖暖的。
见面的第一站,是参观他的收藏馆。馆里的藏品琳琅满目,有他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有他参与慈善活动的照片,还有一些极具意义的艺术品。其中,一尊“万手观音”雕像让我印象格外深刻——那尊雕像用阴沉木雕刻,万手舒展,仿佛在无声地守护着世人。看着雕像,再想想陈光标这些年做的事:他救过地震中的受灾群众,帮过贫困山区的孩子,支援过遭遇水灾的百姓,他不就像一尊“活着的万手观音”吗?用自己的双手,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天。我们与陈光标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电梯里的不期而遇。电梯门打开的瞬间,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穿着简单的休闲装,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比我想象中更亲切。他比我大两岁,见到我们时,立刻露出了笑容,主动打招呼:“你们是从湘西来的吧?一路辛苦了!”简单的一句话,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坐下来聊天时,我才发现他不仅平易近人,还特别健谈,极具亲和力。他没有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成就,反而一直问我们岽哨村的情况:“村里现在主要种什么农作物?”“乡亲们的收入怎么样?”“乡村振兴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听得很认真,时不时还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村里的品牌”“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搞乡村旅游”。聊到兴起时,他还会说几句幽默的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和他聊天,完全没有面对“名人”的紧张感,更像是和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谈心,轻松又自在。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慈善与乡村振兴的话题。他说:“乡村振兴是大好事,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肯定支持。以后岽哨村有需要,只要我能帮上忙,一定不推辞。”他还跟我们分享了自己过去帮助乡村发展的经历,比如在偏远山区捐建学校、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他说:“做慈善不只是给钱,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帮他们找到能长久发展的路子,这才是真正的帮助。”听着他的话,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邀请陈光标担任名誉村长,是正确的选择。他不仅有资源和影响力,更有一颗愿意为乡村付出的真心。那天的聊天,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我们聊得意犹未尽。临走时,他还特意叮嘱我:“回去后把岽哨村的详细规划整理一下,咱们一起商量,争取早点把事情落地,让乡亲们早点受益。”
如今,回想起与陈光标的相识相知,我依然觉得像一场“缘分的馈赠”。从十多年前模糊的“大善人”标签,到后来的“敬佩与疑惑”,再到如今的“相知与信赖”,我眼里的陈光标,早已不是媒体报道中的“符号化人物”,而是一个有担当、有温度、有大爱的普通人——他会为灾区群众的苦难揪心,会为乡村发展的难题操心,会用幽默化解陌生感,会用真诚打动每一个人。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信任陈光标?”我总会想起汶川地震中他在废墟上忙碌的身影,想起玉树灾区他送去的温暖火炉,想起他说“要与别人分享小溪”时的真诚眼神。他的慈善,或许不够“低调”,却足够“真实”;他的行为,或许有争议,却从未偏离“帮助他人”的初心。未来,我会和陈光标一起,为岽哨村的乡村振兴努力——我们会一起规划特色产业,一起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一起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我相信,在他的助力下,岽哨村一定能找到那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三变+”道路;我也相信,陈光标这份“高调的慈善”,会带动更多人关注乡村、助力乡村,让更多像岽哨村一样的小山村,迎来属于自己的“振兴春天”。
而我,也会永远记得2025年8月18日那个吉祥的日子,记得在南京与陈光标相见的温暖时光,记得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那些话,不仅照亮了岽哨村的未来,也让我更加坚信:善良从来都不缺力量,只要有人愿意带头,就会有更多人跟上;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帮不了的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重庆新闻摘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