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期待一起讲述重庆的沧海桑田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6-08-23 18:07 阅读量:11051
湖广会馆
东水门老城墙
烈日下,一点风也没有。孤零零的石梯,枯萎的老街……
近日,年近五旬的吴元兵再次穿行在湖广会馆和东水门周边的老巷子里。芭蕉园巷、下洪学巷、打锣巷……这位人称“冰锅”的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拍摄了。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一带,曾经商贾云集、商铺林立,是老重庆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2002年,这里被公布为重庆市历史文化街区。
“冰锅”的镜头里,曾经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满地嬉闹的孩童、阳光里撒欢的小狗……只是,如今热闹不再,繁华已逝。
修复后的湖广会馆建筑群仍在诉说它曾经的荣光与沧桑,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老街老巷却一片凋零。到何时,它们才能与湖广会馆一起,讲述重庆的沧海桑田?
湖广会馆是“灵魂”
“我为你,跨越了千山万水。”
7月16日,刚刚从巴塞罗那回到故乡的向茜带着7岁的女儿,来到湖广会馆。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一切,向茜一时泪眼婆娑。
2009年,向茜跟随先生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生活。客居海外7年,她总是忘不了儿时居住过的那条老巷子,和经常玩耍的湖广会馆。
望着精美的雕花、古老的戏台,向茜心生感慨:还好,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建筑群,可以向后代讲述重庆的沧海桑田。
“湖广会馆无疑是整片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表示,“湖广会馆是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城市中心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会馆建筑群之一。它是重庆移民文化、商贾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规模宏大的湖广会馆建筑群,为这一片历史文化街区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和历史底蕴。”
然而,湖广会馆的保护与修复之路,却一度走得很艰难。
漆黑的巷道里,摆满烧煤和烧柴的炉子;禹王宫大殿里,塑料和橡胶物品堆积如山,四处杂乱无章、凋零破败……
上世纪90年代初,何智亚见到了湮没于下洪学巷东水门危房群中的湖广会馆。当时,这个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的会馆建筑群已是满目疮痍。但是,那尘垢背后行云流水般的木刻雕花、灰土之下气势非凡的封火墙,仿佛仍在诉说着“湖广填四川”那些唱不完的繁华、道不尽的沧桑。
有开发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拟拆迁后搞房地产开发。如果这片200多年的建筑群变身为时尚摩登的高楼大厦,后辈们该到何处去找寻乡愁的安放之所?
1992年10月,当时的市中区政协向市中区政府提出了《关于保护、开发湖广会馆文物建筑群的建议》。1997年起,何智亚等有识之士开始四方呼吁:留住湖广会馆!
2003年2月,各界人士的奔走呼吁有了结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依据“修旧如旧”原则,对湖广会馆建筑群进行保护性修复。何智亚被任命为修复工程总协调人。
湖广会馆有救了,可何智亚却辗转难眠。会馆破损严重,狭窄的地块竟然居住了400多户居民,部分建筑被改变了原状,要恢复原貌,修旧如故,再现历史留下的辉煌,真是难上加难!
“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慎之又慎!”回忆起当年修复湖广会馆的经历,何智亚说,自己当时是怀着一种敬畏感走马上任的。为保证修复方案和施工措施的严谨和完整,从2002年12月修复工程正式动工到2005年9月湖广会馆竣工,他先后100多次到现场,与中外专家、设计、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反复磋商。
为了原样修复湖广会馆建筑的损毁部分,工程施工队伍面向全国招标,最终,来自北京、山西、山东的3支富有经验的古建施工队伍进场,着名的“木雕之乡”——浙江东阳的木雕技师们负责木雕修复,以做建筑脊饰在圈里闻名的民间工匠“刘大胡子”也被从成都请来……
2005年9月29日,历时21个月,湖广会馆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雕梁画栋的戏台、雕工精巧的斗拱,刻有“二十四孝”典故的厢门……阳光里,古老的建筑终于恢复了它旧时的容貌。
迄今,重获新生的湖广会馆已经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其中,国内外政要及社会团体1050次。
明清客栈
“枯萎”的老街老巷
看完了湖广会馆,向茜又牵着女儿的小手,走向不远的望龙门巷。
一路上,她兴奋地向女儿讲述着老巷的过往:“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早晨上学时,窄窄的小巷子里到处都是小伙伴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傍晚放学后,街口超级美味的酸奶和米线馋得大家直流口水……”
可是,真到了老巷,眼前的场景却让她大失所望——
老房子已不见踪影,老街区渺无人烟。巷子里的裁缝铺、街口的小卖店……全部化为一片废墟。记忆中那平实温暖、带着浓烈生活气息的画面已荡然无存。
“妈妈,你说的那些有意思的老房子呢?还有好吃的酸奶呢?”面对女儿的疑惑,向茜觉得鼻子一酸,如鲠在喉。
对老街老巷,重庆青年艺术家王燕鹰同样无比眷念。和向茜不同的是,他见证了这些老街巷一点一点地消失在眼前。
王燕鹰家住南岸,他时常在江边眺望对面的芭蕉园巷。
芭蕉园巷,因清末此处种有芭蕉而得名。抗战时期,南岸裕华纱厂在这里设有一座大型棉纱仓库。1942年,棉纱仓库发生了当时轰动重庆的“芭蕉园事件”。
2012年,王燕鹰曾在芭蕉园巷做过一个主题为“重庆记忆”的画展。
那时,在芭蕉园的小巷子里,小青瓦、木窗格的传统巴渝民居比比皆是。衣服挂在屋檐下晾晒,小猫在木梁上乱窜……
在王燕鹰的眼里,这里有最市井的生活,也是老重庆的缩影。
短短几年间,因为房屋结构简陋和安全、消防隐患等原因,湖广会馆周边的芭蕉园巷、望龙门巷、打锣巷、下洪学巷、石灰仓巷等老巷子都已进行拆迁,那楼里巷间锅碗瓢盆的奏鸣,那人来人往中川北凉粉、盐茶鸡蛋的叫卖,渐渐消失,被一堆瓦砾代替。
“这些老街老巷,是整片历史文化街区的骨肉和血脉,失去了它们,历史文化街区就失去了筋骨和形态,也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面对老街老巷的枯萎,何智亚不无遗憾地表示。
谢家大院
老街区将“活”在当下
“老街区是宝啊!”面对城市前进的脚步,“冰锅”时常感到自己很无力。“我只有通过手中的相机,尽可能多地留下老街旧时的身影。我多么希望这些老街老巷还能‘活’在当下,让今天的人还能真切地聆听它、触摸它、感受它。”
在何智亚看来,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商贸繁荣和明代戴鼎筑城的见证之地,也是重庆母城发祥地的重要区域,集中体现了移民文化、巴渝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早在2004年,湖广会馆修复过程中,意大利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专家丹尼尔·皮力先生就对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进行过肯定。
那时,皮力时常在湖广会馆周边的老巷子里转来转去。面对下洪学巷、芭蕉园巷、东水门上巷一带随坡就势、拾级而上、与江岸遥相呼应的街道框架,面对小巷间偶有经济活动的台地形成的空间节点,皮力大为惊叹——这些特色形成了湖广会馆周边历史街区独有的街区肌理。而这,尤为珍贵。
可是,如今,老街凋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恢复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恢复这里曾经的风貌?
在这方面,我市已经有所作为。2014年,市政府已批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从划定的范围看,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东临长江,西临解放东路,北临东水门长江大桥。
近期,我市将重点恢复望龙门巷、芭蕉园巷、打锣巷、下洪学巷、石灰仓巷、太华楼一巷子和二巷等7条传统巷道(恢复巷道总长约850米),以及大川银行旧址、刘义凡旧居等78处可考的历史建筑。加上已经修复完成的部分,将形成7.27公顷的完整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具体的保护和恢复方案正在设计中。
“湖广会馆的成功修复,使之被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为这一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奠定了基础。”何智亚说,值得庆幸的是,虽然会馆周边的老街老巷已经凋零,但老梯坎、老堡坎、老城墙、街巷肌理等重要空间元素还在。胡子昂旧居、谢家大院、明清客栈等几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保留了下来。
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和恢复中,原有的街区肌理应该在设计中得到尊重和表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复原这一街区的原生态。
原市文广局副总工程师吴涛建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恢复,要“以文为魂,以史为根”,“这片街区的历史文化值得好好地梳理,否则,街区的恢复就是只有其形而没有其魂。”
此外,吴涛称,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山地特色非常明显,可以用“高低俯仰皆成画,左右环顾景自移”来形容。“我们在恢复这一历史文化街区时,还要注重其与现代人的联系,添加休闲、娱乐的功能,让游客在这里认知重庆的历史,感受山城特色,流连忘返。”
东水门城门、城墙:
增加1000万元保下来的“国保”
东水门城门及城墙建于明洪武初年,是这一片区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东水门宽3.2米、高5米、厚6.7米,现保存的城墙,从芭蕉院到东水门下巷,约230米。城门洞用条石作拱顶,城门上的门匾题字严重风化,已无法辨认。
1993年,在长滨路规划设计中,为修建连接长江、嘉陵江滨江路的东水门隧道和引桥,准备对东水门城门及城墙进行拆除。此事引起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1995年,当时的市文物委员会、市文物局以文件形式,向市政府专题报告了此事。相关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修改设计,避开东水门城门,隧道和引桥从古城墙上跨过。
此项设计的调整,增加了拆迁费和建设费用约为1000万元,但东水门和部分老城墙得以保留了下来。
如今,屹立在长江岸边的东水门及城墙,依然守望着东去的江水,不舍昼夜。
明清客栈:
下洪学巷里唯一的老客栈
湖广会馆旁,有一条宁静的小巷子,这条直通解放东路的巷子就是下洪学巷。
沿着下洪学巷的石阶一路往上攀登,右侧一处狭窄巷口处,有一家传统中式旅馆。这就是小巷里最着名的,也是唯一留下的老客栈——明清客栈。
从明清时代起,紧邻水码头的客栈就是来往的商贸才俊、文人墨客歇息之地,但这里最初店主是谁已无从考证。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居民的住宅。2008年,渝中区房管局对明清客栈进行了修复。如今,明清客栈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为两层楼的小院,走进院中,有一个天井,驻足在紧凑的空间,依然可以感受到旧时的气息扑面而来。
胡子昂旧居:
百年历史的三层青砖小楼
在太华楼一巷6号,有一座百年历史的三层青砖小楼,与湖广会馆连成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风景线。
它就是着名爱国民主人士胡子昂在1935年重返重庆后的旧居。胡子昂旧居为3层楼的青砖小楼,造型简洁美观,清水外墙,条石墙基,整日呈“凹”字形。进入大门后可见一小院坝,院坝的尺度小巧宜人。胡子昂旧居的位置高于湖广会馆,站在楼上,可观赏长江和南山的景致。
2008年,渝中区房管局出资对胡子昂旧居进行了全面修复。2009年12月15日,胡子昂旧居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大院:
清代后期建的典型川东宅院
谢家大院位于太华楼巷2号,现存建筑为清代后期所建,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栋两层楼的建筑为二进式穿堂布局,穿斗抬梁结构,黄墙灰瓦,屋内朱红、墨黑交错,富贵而大气,具有典型川东宅院的建筑特色。
谢家大院又名“谢锡三堂”,原为重庆富商汤子敬岳父谢艺诚所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均承租给居民居住,居民在楼道里生火做饭,建筑内的雕梁画栋被油污、灰尘掩盖,一些砖瓦、木梯、梁柱摇摇欲坠。2008年5月,谢家大院修复工作启动,同年12月,修复工程完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