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新闻中心 > 重庆文化 > 正文

探访万州百年古碉楼之谜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6-10-02 18:07   阅读量:7189   

探访万州百年古碉楼之谜

位于万州区太安镇的丁家箭楼。记者 谢智强 摄

在万州区太安镇境内的凤凰山巅,有两座清代道光年间筑起的古碉楼——丁氏司南祠和丁家箭楼,当地人称它们为“土楼子”。

历经160多载风霜雪雨的洗礼,土楼子的一些建筑构件虽已在岁月的流逝中衰老、破败,但其遗存的风韵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究竟是何人在这大山之巅筑起碉楼?两座古碉楼与丁氏一族有何渊源?年久失修的它们在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命运?日前,记者对其进行了探访。

掩隐在大片竹林中的世外桃源

记者一行驱车辗转至凤凰山脚,沿着古朴的石阶往上攀爬。突然,掩隐在茂密树林里的一道城墙露出一角,再沿小道前行几步,一座由青石砌成的巨大城墙映入眼帘,估摸足足有10来米高。

石墙雕花的正门上方,“司南祠”几个字仍清晰可见,“丁氏”二字却已模糊。因年久失修,破旧城墙的大门微微向左侧倾斜,以木桩勉强作支撑,行人无法通行。

遂从侧门探入,祠内豁然开朗,恍若世外桃源。绿树成荫的院坝旁有未枯竭的水池,旁边宽敞的庭院有雕栏玉砌的石凳,让人不禁浮想当年居住在此之人嬉笑玩闹的场景。而祠堂的主体建筑就耸立在一大片茂密的竹林中央,站在庭院,极目远眺直达天际,周围座座茶山碧波荡漾,远处层层梯浪尽收眼底。

“这些竹子还是上世纪50年代,我和父亲一起种的,那时我才十六七岁。”76岁的当地居民李世柏聊起关于土楼子的往事,脸庞难掩兴奋,“从我爷爷那辈起,咱们一家就一直在这座丁氏司南祠作杂役。”

那么,司南祠究竟是何人所建?

祠内天井两旁石墙上的碑文给出了答案——初建于道光丁未之夏(公元1847年夏天),扩建完成于咸丰十年庚申蒲节月十七日(公元1860年农历五月十七日)。据筑祠者后裔丁伟介绍,司南祠最初名杰公祠,乃祖上丁杰修筑。而后,杰公七子国全加以扩建。因国全字司南,后人为纪念此事,故易名为司南祠。

李世柏说,1951年土地改革,司南祠被划分给他家居住,直至20世纪末才举家搬离。从那时起,司南祠就一直独自“沉睡”于此。

箭楼修造技法或与建金字塔相似

走出司南祠,再驱车几公里便可到达其姊妹建筑——丁家箭楼。

整座箭楼为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三楼一底,通高10余米,四壁设有窗户、瞭望孔、射击孔等,民居式大门高2米有余、宽1米多,门楣上部雕刻复杂的仿木结构屋檐装饰,窗户周围雕刻花纹,额匾阴刻楷书“源远流长”。

记者联系到已搬离太安镇的筑造箭楼者后裔丁嵩。据他介绍,该楼乃其祖上丁檖修建,建于清乾嘉时期(公元1795—1799年),原名叫檖公祠。

万州多山,山中产的青石自古便是营造建筑的上好材料。丁家箭楼自然就地取材,以优质的青石为主要材料。

但是,修建丁家箭楼的青石,最轻的也超过半吨,没有塔吊,要把这么重的青石垒砌到10多米高,当时是怎么建造的?

“说是用滑轮把石头拉上去的。”当地73岁的农民王文生自小就听长辈们摆谈箭楼的故事,说是当时工匠先用原木立起十几米高的三脚架,然后在架顶挂上滑轮,通过滑轮将青石拉上去。

在箭楼外的青石板上,有几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坑洞。王文生认为那就是当年立三脚架的地方。

但太安镇宣传干事余俊潜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余俊潜曾几次跟随万州区文管所的专家对箭楼进行考察,“专家们说,当年的工匠很可能采取了‘搭跳板’的方法。”所谓“搭跳板”,就是利用直角三角形原理,短的直角边就是箭楼的高度,斜线就是搭跳板的线路。这样的建造方式和目前专家考证出的埃及金字塔修建技法有几分相像,所以,在万州,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万州箭楼就是中国的金字塔。

160多岁的土楼子将重焕新颜

两座丁家古碉楼的历史沿革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丁嵩查看丁家家谱发现,丁杰、丁檖原本就是同族,明朝时候,其祖上丁国化曾镇守两广,管辖粮仓。而后,其孙子丁应茂为保宁府副将,丁家广置粮田,福佑四邻,在当地声望极高。

虽然两座古碉楼均破损,但命运各不相同。司南祠外墙破坏严重,内部也被拆卸一空,但主体建筑依然傲然挺拔;丁家箭楼却只留下主炮楼一楼擎天,周遭早已修起一栋栋移民搬迁房。

庆幸的是,司南祠作为市级文保单位、丁家箭楼作为区级文保单位,其修复保护方案已经被市文物局、万州区文管所等部门提上议程。这意味着,160多年高龄的土楼子将重焕新颜。

“司南祠今年内就会启动修复,初步预计明年能完工;而丁家箭楼的文物修复方案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拟定当中,预计明年内会启动修复工程。”万州区文管所文保部主任李力向记者透露。

“我们还想打‘文旅融合’这张牌。”太安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座古碉楼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挖掘,这与太安镇大力开发旅游产业恰好能够融汇贯通,“我们打算在原址保护的基础上,打造古碉楼文化体验区,让游客游览凤凰山风光的同时,追忆古碉楼曾经的传奇。”

万州古碉楼有124处

多为军事驻扎或乡民躲避战乱之用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万州境内发现了大量形制独特的民居,这些民居与一般的民居不同,它们建在山顶、绝壁或村落中,以条石构筑城墙和房屋,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记者向万州区文管所了解到,目前该区调查登记的此类建筑多达124处。

“这些防御性民居从建筑形式看,属于我国古代的寨堡聚落。”万州区文管所文保部主任李力介绍,寨堡聚落形成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以防御为主要特征,是古代先民为抵御外敌侵袭而建,作为军事驻扎或乡民躲避战乱之用。“万州发现的这些民间防御性建筑具有上述寨堡聚落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称其为‘古碉楼’或‘古寨堡’。”

万州古碉楼根据其建筑形式和分布选址的不同,可分为山寨、洞寨和碉楼三类。万州的天生城、汤包寨、丁氏司南祠、丁家箭楼等均在此列。

“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面貌迅速发生变化,传统民居建筑处于消失的边缘。”李力说,我们应该抽暇回顾先人千百年来营造家园的经验,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梳理并保留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

记者 杨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