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力】作为教师的你!怎样善待自己的孩子。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5-26 11:19
心理案例: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最近有位老师给我来信,谈到她的困扰:
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马老师,我很想跟您聊聊。 是这样的,我当小学老师十几年了,我敢说自己在教育学 生方面得心应手,确实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教育教学效果。可是,让我非常苦恼的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我女儿从三年级就在我的班上,直到小学毕业。作为教师,我当然要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她处处都是最好的样子。可是,孩子偏偏不争气。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写作业,整天就是玩,我不知有多少次痛打过她,也不知有多少次在心里暗暗痛骂她“你个猪脑袋”……
我知道打骂不是好的教育方法,我也尝试控制自己。
可是,我与她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没说上几句话, 不是她生气走开,就是我生气发火。如今,我与她的心相隔得很远很远。
我很希望女儿是个小书迷,可她偏不爱看书。孩子今年 12 岁,开始上初中了。 虽然不在我的班上,不过,我还是和她的老师经常联系,也常请老师多管管她。我感觉, 就因为这个事,她对她的老师都有意见了。
我是一个普通女性,我不需要她如何出类拔萃,只希望她尽心尽力。可她偏偏 与我作对,我的话她一句也听不进去,我真的太失望了。
我们究竟是怎么了?
心理把脉:根源在于扮演了“教育妈妈”
这位老师的困扰,很多老师会有同感。那么,这位老师感到困扰的心理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女儿和妈妈的关系如此僵硬,这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无奈啊!但是,这怪孩子吗?在我看来,这杯无奈的苦酒,是妈妈自己酿造的!根源就在于,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妈妈,而是扮演了一个“教育妈妈”,是什么心理让她扮演了“教育妈妈”呢?
最重要的,是角色固着心理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要扮演各种不断变换的社会角色,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角色的转换。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守一种角色的心态和 行为模式而不能适应变换了的角色,就是角色固着心理。
妈妈在学校是老师,回到家中还做老师,与孩子的交流都是读书,学习,作业,那么,让孩子到哪里去找妈妈?让孩子如何忍受这“过度”的教育?
设想我们作为成人,一天24小时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种种规范和监督之下,该是怎样的苦不堪言?人有一种逃避约束的天 性,都有一种放松的需求,一种让身心冲 破规范获得自由或者叫做“犯错误”的倾 向。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身心一 个放松的机会。成人尚且需要这个机会, 更何况孩子?
孩子的许多所谓过失,也许都是因为妈妈“盯着”孩子太紧了。用圣人的标准对孩子实施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 监控,而且是漫长的几年时间,这对一 个孩子来说是怎样难熬的日子啊?孩子 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妈妈”,但她一定 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像同伴一样有一个 自由的机会?为什么我有这样一个不像 妈妈的妈妈?
此外,还有盲目高期望心理的原因。
这位妈妈虽然说不指望孩子出类拔 萃,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处处可 以看出盲目的高期望心理,这一点是显 而易见的。不然,为什么“希望她处处 都是最好的样子”?这就是盲目高期望 心理在作怪。
最后,是否定评价心理效应的原因。
由于教师的角色固着和盲目高期望, 妈妈就很难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总是 看到孩子的不是,觉得孩子浑身都是毛 病。于是,妈妈给予孩子的都是训斥、 责罚、打骂,还有羞辱。这是妈妈从心 理上对孩子习惯于否定评价的表现。通 过消极心理暗示,孩子绝不会让你的否 定评价“落空”,一定会证明自己真的 如妈妈说的那样没出息!这在心理学上 叫做“标签效应”。
心理处方:学会善待自己的孩子
我给这位妈妈的对策就是:学会善待自己的孩子。
作为教师,该怎样善待自己的孩子?回到家里不再把自己当老师,而是当个实 实在在的普通妈妈;不要再把孩子当学生, 而要把孩子当女儿、儿子;不要再对孩子 抱有盲目的高期望,而要对孩子有一颗平 常心;不要再使用否定评价,而要多发现 孩子的闪光点。而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一个 观念,不是孩子一定要出类拔萃,才是我 们教育好了孩子,教师的孩子也可以是个 平凡的孩子。
作为教师的家长,应该尽量不让孩子 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若已经在自己的学校,应尽量不让孩子在自己的班上。从这个角度说,非常庆幸的是,这位妈妈的孩子终于离开了妈妈的班级,成了中学生, 这或许是缓解她们母女关系的一个契机, 是个好时机。所以,这位妈妈除了需要重 新学习当个普通妈妈外,还要注意和孩子 现在的老师的关系。为了避免老师成了妈 妈的“帮凶”,尽量不与老师联系过多, 不要让老师过多干涉孩子,让孩子和老师 保持一种普通的师生关系。
她们母女的问题,是十几年的家庭 生活逐渐形成的,或许不能很快解决。但是,只要这位妈妈坚决不再当“教育妈妈”,女儿兴许慢慢就会发现:妈妈变了,妈妈变成了真实的、可爱的妈妈。 由此,女儿也会变得可爱。母女有了爱 的交流,有了心的相通,还愁孩子不能 健康成长吗?
来源:未来教育家
如有咨询和培训需求,请联系:
集中培训+在岗研修+专家主持,助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学校规划发展中心
龚老师
王老师
龚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