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僧为何却跑到这个地方?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7-10 20:40
原标题:玄奘西行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僧为何却跑到这个地方?
文:路迅
接前文:
公元618年,长期苦于隋朝残暴统治的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忍无可忍,纷纷起义了。俗话说亿万人民一声吼,地球也得抖三抖,隋朝人民起义的时候,地球抖没抖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我确信有一个人肯定抖了,而且不止三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皇帝,隋炀帝。
随着全国各地到处接连不断的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任凭隋炀帝怎么抖也不管用了。很快,因为革命群众吼的太厉害,曾经富庶繁华的东都洛阳沦为了血腥的战场,到处尸骨遍地,兵荒马乱。
玄奘很清醒的意识到,曾经的佛教圣地、自己的故乡洛阳此刻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他主动对二哥长捷法师提出,唐主李渊攻占长安后一向主张走群众路线,因此受到长安群众们的热烈欢迎,我们不如去投奔他。
长捷法师也没有主张,就带着玄奘一起奔向了西方的长安。
此时正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大唐初立,国基不稳,李渊同志忙着争夺政权,四处用兵忙的不亦乐乎,这就导致他没有时间为佛教站台。
玄奘来到长安以后,惊奇的发现偌大的京城里,竟然没有一个讲席。看着佛法荒芜的长安城,玄奘不禁怀念起东都洛阳。当年隋炀帝信奉佛法,在洛阳建立四大道场,邀请天下名僧大德前去讲经说法,不但公车接送还有免费食宿提供,因此洛阳曾经一度高僧如林,佛法大盛。
在没有互联网当年,玄奘几经辗转才打听到洛阳的高僧们并没有跑到长安避难,他们一致逃往了蜀地四川。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大师们之所以选择逃到四川,主要是因为四川的地理位置山川阻隔,不大容易受到战火波及;同时四川在当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哪个起义领袖愿意来这里搞事情,所以四川也就很荣幸地成为隋末时期的佛教学术中心。
在四川,玄奘见到了许多慕名已久的高僧大德,这让他十分兴奋。大师们在四川安顿下来以后,大开道场,互相辩论,玄奘听的不亦乐乎。当然,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玄奘不断受到各位高僧的高度赞扬,玄奘的名声在四川也显扬起来。
随着名声日益远播,期盼着奘师开个人讲座的呼声越来越高,据说当时吴蜀、荆楚和长江上下游地区已经无人不知玄奘的大名,等到玄奘真开讲座时,来听讲的有几百人,非常热闹。
两年后(公元622年),二十岁的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成为一个真正的僧人(比丘)。所谓具足戒,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仅仅是剃头发、点香疤这样简单。
受具足戒的人,首先要独自通过一条漫长的过道,在通过时需要受戒人自我诘问,也就是自我反省。反省的内容一般是自己是否做过啥亏心事一直在欺骗佛祖没坦白、是否具备成为一个僧人的条件、是否准备好承担弘扬佛法的重任等等。
这种自我诘问和儒家提倡的“日省吾身”、“内省不疚,何忧何惧”非常相似,此时的玄奘内心当然是非常纯洁的,所以他非常顺利、非常心安地走到了过道尽头的戒坛。
之所以强调此时的玄奘内心是纯洁的,那是因为若干年以后的玄奘,曾经做过一件非常不纯洁的事情,以佛法的名义。这件不纯洁的事情很少被后人提起,也很少有人知道,但却被历史忠实地记录下来了,它将成为玄奘大师光辉伟大的一生中唯一的污点,也是最为严重、不可磨灭的污点。
关于这件不纯洁的事我们以后会讲到,现在就留个悬念吧。
现在让我们继续看看正在接受具足戒的玄奘:此时玄奘正站在戒坛前,戒坛上的三位法师分管各自不同的工作:负责受戒的称为戒和尚;负责指导现场做法的称为教授师;负责为受戒人剃发点香的称为羯磨师,同时旁边还有证人出席。
在玄奘受戒的同时,还有各种诵经仪式,场面非常肃穆壮观。
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玄奘将要受的具足戒是个什么东东。所谓具足戒对比丘(即受过比丘戒且年满20岁的男子)而言,是其修行时所持的戒律,一共二百五十条;当然具足戒并不仅仅是为比丘定的,比丘尼(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女子)要遵守的戒律更多,一共三百多条;对在家的修行人而言,具足戒有五戒和八戒的区别。
五戒指: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这是佛门为俗家弟子定的最低标准。至于八戒,即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戒香华(即须素衣素容)、戒高广大床(即须简居静处)、戒非时食(即通常所说的过午不食)。
玄奘受具足戒后成为正式的比丘,被国家登记在册并下发了度牒(僧人证)。
由于玄奘和长捷法师在四川讲法后声名鹊起,被当地官员称为“陈门双骥”。长捷法师对此感到非常满足。玄奘在成都研究完他能找到的所有经典后,却打点起包袱准备重回长安。
正在此时,意外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