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重庆热线 > 新闻中心 > 重庆教育 > 正文

“背篼书屋”进农家 承载村民“致富梦”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2-13 17:50   阅读量:18800   

本报记者 皮勇 何旭

“背篼书屋”进农家  承载村民“致富梦”

“背篼书屋”送书到户,村民正在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记者 齐岚森 摄

一个普普通通的背篼能承载多重的分量?

50斤?100斤?

在綦江扶欢镇,当一个装满图书的背篼被背进农家小院时,一拥而上的村民无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传达一个信息:这个背篼,承载着村民增收致富的梦想!

“2014年的时候,我辛辛苦苦养的40多只羊,陆陆续续死了30多只。”青岩村二组的廖志彬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一只只山羊不明原因相继倒在羊圈里的场景。

“不久,村里办起了‘背篼书屋’,送来了专门讲养羊的书,帮我找到了问题在哪里。”廖志彬说。

如今,廖志彬又重新养起了40多只羊。“这不是我最终的目标,我要用从‘背篼书屋’里学到的知识,养更多的羊。”

事实上,在扶欢镇,像廖志彬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其共同的特征在于:居住地离镇、村中心地较远;普遍存在农技水平较低,没接受过正规培训;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往往只剩老人、妇女、儿童,自觉学习意愿较低等。

扶欢镇镇长何顺伟说,之前政府考虑到这些因素,想向村民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增设了图书室,购买了不少涵盖政经、科技、文化、少儿、生活等类别的图书,指派了管理人员,规定每周开放不低于42个小时……但一年后却发现,这些图书还是成了“僵尸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镇、村两级设立的10多个书屋与分散居住的村民距离太远,多数村民觉得“为读本书还得跑半天,麻烦”!

从2014年底开始,镇里开始试点推行“背篼书屋”送书到户,要求每村村居干部每年送书量不得低于600册,并纳入目标考核。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从镇、村到村民家中这“最后一公里”,让每个干部心中有群众、肩上有担当,将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传递到村民的手中、心中。

“书读多了,村民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了。”送书不到两年时间,青岩村村委会主任吴明平掰着指头说,村民借阅最多的就是历史类和技术类的书,就拿这个春节来说,好多回乡的年轻人最喜欢车工、钳工等技术类书籍。

“我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技能,到底哪本好呢?”手里拿着“背篼书屋”送来的《钢筋工》《名优茶生产应用技术》,节前返乡的秦茂林反复思考。或许,这本书的选择,将改变他的未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