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缺一年多终落定!张成喆将升任行长,西安银行如何突围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10:14 阅读量:6349
这家总资产规模突破5100亿元的上市银行完成新管理层架构搭建。近日,西安银行迎来人事调整,深耕多年的“老将”张成喆正式被聘任为行长,同时当选第六届董事会副董事长,至此,空缺逾一年之久的行长之位终于落定。作为内部培养的“本土”高管,张成喆历经基层支行、核心业务部门及异地分行等多岗位历练,八年多副行长履职经历使他深谙银行运营与区域市场特性。在新帅掌舵之际,西安银行面临着盈利能力待提升、资本充足率连续下滑的发展隐忧。在此背景下,该行一方面推进债券发行;另一方面聚焦硬科技赛道,计划设立特色一级管理支行深化科创金融布局。未来,如何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借助硬科技特色业务打破增长瓶颈,成为新管理层亟待破解的发展命题。
“老将”晋升为行长
这家上市银行迎来新“掌舵人”。7月29日,在总部4楼第1会议室里,西安银行召开了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行长的议案》,该行董事会同意聘任张成喆为行长,在任职资格经监管部门核准后开始履职。这一决策的落地,让备受关注的西安银行行长人选终于尘埃落定。
即将挑起大梁的张成喆,是西安银行内部培养起来的“老银行人”,他出生于1967年9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经济师资格,职业生涯与西安银行深度绑定,历经多个关键岗位历练。早期,他从钟楼支行办公室主任做起,随后在城北支行、城东支行担任要职,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此后,他先后担任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碑林支行总经理、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等职务,对银行的公司金融、个人金融以及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板块均有深入了解与实操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董事会决议中,张成喆还被选举为第六届董事会副董事长,这一任职需自股东大会选举其为董事并经监管部门任职资格核准后,方能生效履职。通常来说,副董事长在银行治理结构中承担着辅助董事长、协调董事会运作的职责,而张成喆身兼两职,能让经营管理层与董事会的衔接更为紧密,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
此次张成喆的上任,与西安银行近年来的高管变动有着直接关联。在张成喆之前,西安银行行长为梁邦海,2024年4月,梁邦海被选举为董事长,不再担任行长职务,在聘任新行长及获得监管资格核准之前,梁邦海代为履行行长职责。人员变动上,自2024年起,西安银行已有多位高管陆续离任,其中包括董秘石小云、副行长狄浩、副行长黄长松等;进入2025年,副行长管辉、行长助理王星均也先后递交了辞呈。在短时间内多位高管集中离任的情况下,及时补充高管团队、完善治理结构变得尤为迫切。
目前,在董事长梁邦海之下,除新任行长张成喆,还有副行长刘强与赫勇以及行长助理曾光。
在中国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西安银行高管团队持续变动,势必带来治理结构的不稳定因素,导致战略执行层面出现断层效应,使整体业务管理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业务的稳定增长以及风险控制都带来一定的随机性风险。张成喆的本土化成长与职业经历,使其及其团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西安银行所服务的区域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该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
规模扩张背后的隐忧
西安银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先后推进了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更名、跨区域经营、综合化发展及数字化转型等一系列战略举措。2019年3月,该行成功上市,成为西北首家A股上市银行。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金融机构,西安银行资产规模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不过,深入分析财务数据与经营状况后可以发现,在这看似繁荣的增长背后,潜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资产规模数据来看,西安银行的扩张势头强劲。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达到480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4%;进入2025年,增长趋势持续,截至一季度末,总资产进一步增至5197.24亿元,但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西安银行的盈利表现却未能一直给市场带来惊喜。
2019年,作为西安银行上市后的首个完整经营年份,该行向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当年归母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幅达13.27%,达到26.75亿元。然而,这样的高增长态势未能持续。2020年,该行归母净利润为27.56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较上年大幅回落。这一变化背后是在疫情影响以及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该行利润增速有所放缓。2021年,西安银行归母净利润增至28.04亿元,但同比增幅仅为1.73%,增速继续收窄。
2022年,西安银行的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滑,归母净利润降至24.24亿元,同比下降13.55%;2023年、2024年两年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步复苏,该行归母净利润分别回升至24.62亿元、25.59亿元,但增速仍未超过上市首年。
除了盈利能力有待提速之外,西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亮起了“红灯”。截至2024年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07%、10.07%、12.41%,较2023年末分别下降0.66个百分点、0.66个百分点、0.73个百分点。到2025年一季度,形势愈发严峻,这三项资本充足指标均再度下滑,分别降至9.36%、9.36%、11.69%。
为了加大资本补充力度,6月27日,西安银行公告,该行近日发行“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50亿元,前五年票面利率为2.40%;除了发行“永续债”之外,西安银行还在近日发行了2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聚焦硬科技赛道“破局”
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西安银行站在了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如何破局前行,成为摆在新管理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最新的战略布局来看,为进一步深化科创金融,西安银行董事会同意设立具有服务硬科技业务特色的一级管理支行,该支行的设立将在监管部门核准后实施。这一举措并非孤立的战略尝试,而是对该行近年来在科创金融领域持续深耕的深化与升级。2024年,西安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6.28亿元,增幅达26.54%。
西安银行在科创金融领域的布局也已形成系统性思路。该行在年报中明确提及,依托西安区域科创资源禀赋,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共建多元化、协同共生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健全和完善科创金融组织架构,推出“硬科技投易贷”等科技型企业专属信贷产品,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
此次计划设立的硬科技特色一级管理支行,正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再进阶”。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从管理层的层面来看,张成喆作为深耕本地多年的“老将”,对西安银行内部运营逻辑与区域市场的深刻理解,正是硬科技特色支行落地的重要保障。硬科技企业往往具有技术壁垒高、地域根植性强的特点,既需要银行懂金融,更需要懂本地产业生态。张成喆的经验积累,能够帮助特色支行在服务中避开“水土不服”的困局,快速打通企业需求、银行产品、本地资源的衔接通道。
廖鹤凯进一步指出,在机制层面,科技赋能是西安银行未来优化业务结构的方向之一,但这需同步完善贷前审查与贷后管理,建立与硬科技企业高风险特性匹配的风控模型,同时,需通过提升拨备覆盖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为高风险业务筑堤。
值得注意的是,7月29日,西安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发行金融债券的议案》,同意该行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含100亿元)的金融债券并将在监管部门核准后实施。在业内看来,“非资本类”属性意味着,此次发债募集资金并非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或二级资本,而是旨在优化负债结构、支持特定资产业务投放。
王红英强调,新管理层上任后,应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的背景下,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着手,建立持续稳定的、相对优质的客户群体。同时,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信贷方式对客户进行精准信用画像,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管理,从而推动该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针对新任管理层到位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水平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西安银行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重庆新闻摘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