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MA元老,《王者冠军赛》大咖评论家乔博专访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3-31 17:26
4月29号,《王者冠军赛》即将在珠海上演第二站。乔博老师作为《王者冠军赛》的大咖评论家,同时也是中国MMA元老,乔博老师对《王者冠军赛》及国内MMA的发展有哪些独到的观点?小编带着诸多问题对乔博老师进行了专访,让大家对这位幕后大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提问:乔博老师作为中国MMA元老,有多重身份,比如资深格斗评论家、专业拳手配对(fightermatch)、MMA元老级推广人、巴西柔术推广人、拳手经纪人、赛事顾问等。请问乔博老师如何平衡多个身份?你最喜欢哪一个身份?平时忙碌的工作是否会让你感到疲倦?
回答: 感谢《王者冠军赛》的提问!
从当初MMA在国内萌芽阶段就开始从业一直到现在,我确实在多个工作岗位都有涉及。MMA在国内发展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其实一步步走得很艰辛,离不开大家在最艰难时期的坚持和共同努力。对于我来讲,在前几年MMA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内专业人才缺乏的那段时间,我愿意从尽可能多的角色和角度来给MMA这个项目添一份力。
谈到多个身份,其实相互之间主线还是一致的,我认为整个MMA项目是一个整体,不论是推广人,经纪人,顾问,甚至教练员的角色都是相互紧密相关的。如果真要选最喜欢的身份的话,我一直以来的出发点是“尽可能多的去帮助和推动MMA行业”以及 “传播
MMA正能量,让大众正确理解MMA项目”, 这样说来 我觉得 “行业顾问” 与 “格斗评论” 这两个角色是最切合我的初衷的。
作为MMA从业者,平时工作确实会比较忙碌,出差很多,加上时不时和海外业内伙伴沟通也会有作息时间的问题等,疲倦是有的,但是因为对这个项目的热爱以及初衷,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并且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帮助到他人,从而让这个项目更好,一切都是值得的。
乔博与甄子丹合影
提问:乔博老师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格斗评论家?
回答:我认为,格斗赛事解说评论首先需要对项目本身的理解,对项目所涵盖技术的亲身感受,最重要的是对参赛选手的尊重。
在通常的比赛中,解说员分为两个角色,一个是倾向于电视呈现的实时解说(Play by Play),需要考虑比赛电视播出时的流程,各个时间点的口播卡位等等;另外一个是倾向于专业技术型的解说(Color),要在Playby Play解说搭的大框架下,来对比赛的技术性环节进行陈述和分析。不同的角色担当的任务不同,双方的默契和配合也很重要。
提问:简单介绍一下乔博老师如何走上格斗从业之路?
回答:因为从小在河南郑州长大,小时候对于少林功夫耳濡目染,当时对抗性项目看得最多的就是散打,记得当时就有一些练习散打的朋友曾经和泰拳训练交流,回来给我们分享一些不同的训练理念,后来到高中时候我所在的跆拳道俱乐部的主教练赵虎老师,他最早练习过古典式摔跤,记得在跆拳道训练之余,他经常拉着队里最高最壮的陪他摔跤,并且他会把对方摔倒后用类似袈裟固或者断头台去迫使对方认输,想想看当时也算是MMA的雏形了。
后来真正看到国外的MMA,还是大概2000年,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告诉我的,并给我看了一些视频资料,我才知道了有格雷西家族,有UFC,克罗地亚战警,有Pride等等。当时虽然对这个项目很痴迷,但是因为有限的网络条件,并没有能有深入的了解。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学校英国的外教叫Al和他女朋友Ruth,Al身型高大魁梧,之前在英国曾经练习过多年拳击,并且有很好的健身的饮食习惯,当是我们认识的初衷就是我分享他一些腿法,他分享给我英式拳击以及健身的理念,在一年时间内,收益匪浅,但是还没有想过未来。
我从中学开始就对电影有很浓厚的兴趣,除了动作电影外,特别是很多文艺片和纪录片很感兴趣,经常到DVD店去淘片子,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部纪录片,叫《The Smashing Machine》,记录的的是前UFC和Pride的重量级巨星Mark Kerr的大起大落,这部片子在当时影响我很深,并且不同于之前看到的MMA比赛或者精彩集锦,这部片子全程记录了包括选手,俱乐部,赛事等等的真实细节,当时确实带给了我震撼。
说到决定从业MMA,还要提起我在大学时候最重要的朋友,甚至是我当时的导师,他叫Frank,也是我们学校当时的外教。认识他非常巧,2003年,我的一个同学有一天告诉我,他们羽毛球社团有个外教会员叫Frank,谈话之间说自己喜欢MMA,他就给他提起了我,并且提到了跟我一起看过《The Smashing Machine》这个电影。Frank说自己之前在美国知道这个电影,但是没有看,问能不能借我的这盘DVD。也就是这个机缘,随后影响了我的行业选择。
记得第一次和Frank见面,我拿DVD给他,他问我知道多少MMA选手,我说了Royce Gracie, Rickson Gracie, Bas Rutten, Mark Kerr,Shamrock 兄弟等等,他又问我会不会MMA,我说我之前练过跆拳道,散打,也照葫芦画瓢模仿过一些断头台之类。后来Frank就给我“示范”了MMA中的各种控制与降服技术,让我倍感绝望与打击的同时,真正投入了这项运动,并且随后在我的大学“郑州大学升达学院”成立了MMA兴趣小组,并在2004-2005年参加了当时国内近似于MMA的比赛,“武塞网邀请赛”以及 “武林风百姓擂台”,在武林风百姓擂台中, Frank当时入选,并且离那年的年终总决赛一步之遥,最终遗憾因为外力的关系没能够如愿,而当时的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国内外赛事公正性的巨大差距。
2006年,Frank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师合同回国,我也面临着毕业,学校里面的MMA社团也慢慢解散,面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我当时很迷茫,也曾经利用暑假,到上海看看未来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发展,但是在上海的两个星期并没有让我觉得有适合自己的未来。当时在国内已经听说一个叫《英雄榜》的职业MMA比赛,已经办了两届,因为在一年前(2005年),武林风走进北京大学的比赛期间,我曾经在Frank和日本选手武田雪马比赛间隙,到安帝柔术馆观摩训练并和安帝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在上海迷茫的我好像一下子看到了我未来的方向,并且马上决定北上,记得当时做了14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北京,到了安帝柔术馆,见到安帝,并说明了自己的未来打算,想要从事MMA事业,安帝很爽朗,说:“好,把简历发给我!” ,后来我又在北京呆了几天,得到了张铁泉,戴双海(当时敖海林,何鹏都在外地比赛)的热情款待,记得当时我随身拿着好多我收藏的国外MMA的比赛,我们几乎所有训练之余的时间都在看。 后来暑假结束我回郑州,5个月后,我入职英雄榜,并且从英雄榜四,工作到英雄榜十前夕,那段时间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
2007年底离开英雄榜后,我在大型活动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因为有了这些经验,2008年奥运会我也有幸进入到火炬传递项目。 奥运会之后,我到了北京的英文媒体theBeijinger(前身是thatBJ)工作了一年。 其实在这一年之间,中国的MMA赛事几乎停滞,我也是尽自己所能去在业余时间去尽量从事相关的项目。之前在2007年初,我认识了非常好的俄罗斯朋友加利,他的家族在俄罗斯格斗圈有很深的联系,他的叔叔在新西伯利亚每年都办的IAFC市长杯是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比赛之一,这也促成了2008-2009连续两年,我做为首位带领中国选手参加世界级比赛的经纪人,分别带领杨建平与刘文擘参赛,并在当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2009年,我的老朋友王浩伟(美国人 英文名是Aaron)跟我联系,说自己在做UFC相关的项目。Aaron在这之前是全球最大的运动赛事和娱乐活动公关经纪公司IMG中国部市场总监,因为很巧合的原因,加上他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成为了当时UFC在华首位开拓者,我也就是从2009年底开始,跟Aaron成为了搭档,算是正式回归到了MMA行业,加上后来的张铁泉UFC项目,亚太冠军赛武林传奇项目,各大赛事顾问和解说,到中国MMA联盟领导下参加亚洲和世界MMA锦标赛等等,直到今天。
提问:如何看待中国MMA的发展?如今的中国MMA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是否有大幅度的提升?与国外高水平的MMA拳手相比,中国MMA拳手的差距在哪里?有没有快速缩小差距的方法?
回答:中国MMA发展这几年是很迅速的,从国内的赛事与俱乐部的增多,到中国选手在海外的表现也是不断刷新原有的成绩。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很均衡,从选手层面来看,老一代中国选手都面临着退役与转型,甚至不少已经退役,后起之秀当中虽然有不少深具潜力的新星,但是还是需要时间去成长,并且这两年大量散打,拳击,摔柔选手转型MMA,这些新转型的选手更是需要时间去补充学习自己在MMA中欠缺的技术体系。
当然了,这批有着庞大基数的新选手们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在进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和国外选手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赛事在配对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配对不当”的错误,意思是选手间的差距不要特别悬殊,不然也失去了交流的意义,会给运动员进步起到阻碍作用。
中国MMA选手的大多数水平比前些年有大幅度提高,但是与国际同级别选手的顶尖选手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技术层面接近的情况下,要赢得比赛就要去拼战术,拼训练科学性,运动营养科学性等等的因素,这些方面国内俱乐部和选手还需要多加强和海外先进理念的交流。
乔博是跆拳道黑带
提问:如何看待《王者冠军赛》的对阵及拳手水平?
回答:从上一次《王者冠军赛》揭幕战来看,赛事对阵配对和选手水平都是相当不错的,国内游知名老将和新秀们并肩作战,海外选手水平也都比较高,并且《王者冠军赛》在赛事公平公正上做得很好。
提问:一个成功的MMA赛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宽泛,如果讲一个赛事品牌成功的所有因素,恐怕太多太多,并且不同的赛事在不同的时间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方式也都不同,并且对于“成功”的定义也有很多方面。我觉得一个赛事想要获得最终的成功,首先要有对项目极为深刻的理解和发展分析,有强大并且持久的资金支持与坚持的信念,赛事本身的公平公正,格斗圈大家共同的协作,加上时效性的媒体大力推广,就会让赛事品牌成功率大大的提升。
在MMA技术层面的推广,面对大众也要注意推广方式,MMA其实强调的是一个开放性的技术平台,也就是说“踢打摔拿”各种技术可以同时使用,各种格斗流派可以同场竞技,一分高下。MMA有着着跨越语言,地域,种族的神奇魔力,让全世界因为MMA能够真正实现人类的共同点,从而加强项目理解与交流,这才是MMA的终极意义所在,也是古话“以武会友”的真实体现。之前国内有一些声音类似“MMA是国外的东西”等等,是与这种运动精神违背的,不过这几年这种声音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