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新突破为什么需要艺术金融?
来源:重庆热线 发布时间:2017-05-24 13:41
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及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很多业态的发展是一种竞争的结果,而艺术金融的发展则不同,它并非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一种需求导向的结果。比如,银行发展艺术金融业务,并非由于银行业发展艰难,需要艺术金融进行业务层面的“拯救”,而是基于发展战略层面的考虑。以潍坊银行为例来分析,艺术金融业务仅占整体贷款规模的2%左右,艺术金融的业务规模很小。其他的金融领域也一样,像保险、信托等,相关的金融业务都只是占据其中很小的规模。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为什么需要艺术金融”:
一、艺术金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艺术品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
1、发展的规律
从改革开放前还没有艺术品常态化市场的时候,到出现艺术品市场,使艺术品成为一种商品(商品化),到当下艺术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产品(资产化),到艺术品成为能够被金融体系接纳的一种资产(金融化),再到平台和互联网相结合,进行艺术品的电子化交易,进行信托、基金等产品的创新设计,逐步实现了艺术品的证券化。证券化也就是实现艺术品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因为利用平台进行艺术品资产的证券化,使得艺术品的投资门槛降低了很多,投资者很容易进入到艺术品领域中,让更多缺少专业知识的投资人很便利、安全、低成本地开展投资活动。当然,尽管现在艺术品投资平台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这样的。
2、发展的内容
在艺术品及其资源金融化的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资产化是根本、金融化是核心、大众化是灵魂。一宗艺术品资源想要转化为资产,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的价格评估问题。所以在艺术品的资产化环节,最为关键的内容是艺术品的估值定价,而估值定价的前提是真伪鉴别,这是由艺术品的资源特性所决定的。当下,在艺术品资产化阶段,鉴定与评估是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可以说,应该在艺术品商品化阶段应该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于鉴定、评估问题。而在艺术品商品经济阶段中,由于发展的不充分,埋下了众多的隐患,特别是在处理货真、价实这两个关键问题方面,没有予以很好的解决。所以,这些遗患就被带到了资产化、金融化阶段,这些问题给艺术品市场造成的干扰是非常大的。艺术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清除这些不良问题。
艺术品在实现了资产化后,想要进一步实现金融化,需要具备几个前提:第一,资产的价值能够为金融体系所认可。实现这种认可,有两种渠道:其一,法律、法规的保障。比如房地产,起初房地产也没有市场,之所以后来变成了一种金融资产,就是因为有《房地产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有效规定了房地产如何确权、如何估值等内容,这就使得金融体系找到了法律依据。评估机构对某一房地产做的评估,金融机构就会认可。
其二,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闭环机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经营风险的,有风险才会有收益。但前提是这种风险是可分析的、可结构化的。如果某一项业务对应的风险是一个无法分析的“黑箱”,那金融体系绝难介入。而风险可结构化、可拆分,则意味着风险能够为不同的市场主体来进行承担,这实际上就是化解风险。当前,很多金融机构不敢介入艺术品领域,就是因为“圈里人”所定量的艺术品价值,缺少支撑,金融机构不敢采信。
另一种金融体系能够参与的途径是大规模、高频度的市场交易,比如股票是可以用于金融机构所认可的抵押物。股票的价值就是根据大规模、高频度的市场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交易市场价值进行认定的。
艺术品市场乃至艺术金融的发展,最终是要解决一个大众化的问题,艺术品大众化最终的状态是实现公众投资。大众化包含了几层意思。其一,艺术品投资与消费受众规模的扩大是艺术品大众化的一种形态。比如,一种艺术品的高端理财,此前只为几十人规模的群体所接受,现在却能服务于上千规模的群体,这可以视作一种大众化,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底层民众也接受艺术品才算是一种大众化,服务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就是一种大众化发展趋势。其二,一个平台是面向大众、面向平台会员开放的,这也是一种大众化的形态表现。这种机制主要是基于平台+互联网。当前的“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比较典型的交易品种是邮币卡,就有点大众化的意味了。尽管其在发展中的问题还比较多,但至少代表了艺术品大众化交易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3、发展的动力
艺术金融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治理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存在着三个大的问题:诚信机制缺失;定价机制扭曲;退出机制不健全。其中,在诚信机制缺失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三假”问题突出,也就是制假、贩假、假拍。艺术品市场发展30多年了,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定价机制扭曲中,最突出的是艺术品的定价机制是在礼品市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随着艺术品市场进入收藏、投资市场阶段,新的定价机制的培育和形成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当下,就处在一个定价机制快速转型的过程中。所以很多人说艺术品市场正在洗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对的。在退出机制不健全方面,很多艺术品收藏投资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买艺术品的时候很容易,但当要将艺术品变现的时候就很难,因为没有很好的退出机制。现在公开的退出机制就是拍卖这一条途径。但是拍卖业一年的成交额才数百亿,与艺术品市场中潜在的需求来讲,这个体量太小了。
要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艺术品市场自身的发展。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发展了30余年,这些问题并没有转好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本身也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要依靠资本的力量来建构诚信机制、尽快地确立定价机制、拓展退出机制。这就要依靠大力发展中国的艺术金融来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中国的艺术金融在世界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特别是在资产化方面是领跑世界艺术金融发展的。这是需求决定的。
二、艺术金融与艺术品市场及其艺术产业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市场与产业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艺术金融的发展到了今天,它和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的依赖度已经特别高,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性在增强。这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第一,艺术金融发展的基础是艺术品市场和产业的发展。第二,艺术品市场和产业的发展速度推动了艺术金融发展的深度。第三,艺术品市场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治理关系,很多方面是艺术金融发展推动的结果。现在,艺术品市场及产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正在逐步向着解决的方向推进,这种状态主要是艺术金融快速发展的结果。
2.依赖度在提升。最为关键的是两个问题:第一,艺术金融在艺术品市场中的作用迅速增强。2016年,中国艺术金融的总规模达到了986亿元,同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最重要的业态——拍卖业成交总额不到500亿,而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规模已经成为市场最活跃的业态,超出拍卖业规模的两倍。
3.艺术金融在推动市场发展与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在不断的增强。在有时间热点不断介入下,很多产业形态与业态不断生发。比如说,艺术品市场中产生了很多新的业态和跨界的业态,集保、鉴证溯源等,实际上都是艺术金融推动的结果。
三、艺术金融是业态创新的有效推动力与建构的力量
这种推动力最明显的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新的“金融+”成为一种模式。无论是在艺术品市场还是产业的发展中,思考如何“+金融”,如何发挥金融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现在,无论是拍卖、画廊,还是平台化交易,都在力图“+金融”,增加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来进一步扩大市场、挖掘客户,这显然已经成为一种突出的机制和模式。
第二,艺术金融的发展是市场与产业的重要推动力,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解决艺术品市场及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瓶颈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借助和依靠金融的力量。这种共识的形成也是“艺术金融是业态创新的有效推动力”的重要表现。
四、艺术金融是发掘与释放市场需求的有效手段
发掘与释放市场需求是当下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之所在,也是重要的战略目标之所在。
1.需求巨大
无论市场还是产业,最终需要发掘和释放潜在的需求,将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这是市场和产业非常重要的使命。而艺术品市场和产业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据统计,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金时,消费结构就会进入一个快速转型的时期。而在这种转型中,精神消费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比重,在精神消费中,艺术品的消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品市场研究者都纷纷在发掘艺术消费的研究领域,很多人都发现在整个艺术品消费市场中,很多内容又可以被细分出来。比如,可以细分为礼品市场、收藏市场、投资(包括投机)市场、低端消费市场等。
另一组数据体现为:据测算,中国艺术品市场大概有6万亿规模的潜在需求,但现在释放出来的规模大约有3千多亿,其中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从不同方面来发掘需求。
同时,政策也在推动需求不断显现。比如一些不动产的政策、投资的政策、遗产税相关政策,实际上都对艺术品市场的投融资是一种非常大的利好。
2.需求的差距
在国际上,房地产、股票、艺术品投资等并称为投资的“三驾马车”,在国外这三种投资产品发展的都比较平稳。而在国内,相关的发展有所扭曲。国内外这种需求的差距可以通过几组数据得以体现:
第一,中国艺术品市场大概有6万亿规模的潜在需求,但现在释放出来的规模大约有3千多亿;
第二,2016年,理财产品的资产规模大约30万亿左右,中国艺术品市场传统金融体系释放出的资产规模仅仅接近200亿;
第三,我国金融体系资产水平近200万亿的规模,其中配置到2016年艺术金融方面的规模仅986亿。
这些数据能够充分说明需求与释放的差距的确是非常大的。
3.发展空间巨大
需求与释放的差距也充分展现出了这种发展的空间。可以说,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发展中,现在存在这大量的空白区域,急需要突破发展。因此,这种机遇,也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突破发展空间也足够大。关键是要把握其中的规律,根据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去进行有效的发掘,在业态融合、产业链与新业态等方面积极创新发展。(本文根据西沐在艺术金融博士生课程班第二次授课第一部分讲课内容整理)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西沐专栏]
西沐简介:
西沐,本名贾杲,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首席科学家,包商银行文化金融顾问、包商银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潍坊银行艺术金融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上、下卷)、《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引论》、《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概论》(上、下卷)、《中国艺术品市场政策概论》、《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概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2011)》、《中国画当代艺术30年》等著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科学学研究》、《美术》、《中国美术》、《哲学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逾300篇。荣获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奖(著作奖)、首届新华网中国收藏年度人物,2013美术报十大年度人物。